提到長城,大家都會不自主的組詞“八達嶺長城”,似乎這一段纔是萬里長城的代名詞。事實上的確如此,八達嶺一段長城爲居庸關的重要前哨,被稱爲“玉關天塹”,也有“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的說法。而且這一段長城也是明長城中向遊客最早開放的地段,“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世界文化遺產、5A景區、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等等各類殊榮不勝枚舉。但在八達嶺一段,有兩個長城景區,一個是上述殊榮的“八達嶺長城景區”,還有一個少爲人知的“八達嶺古長城景區”,一字之差,不要走錯呦。

我第一次聽說“八達嶺古長城”就是因爲“走錯了”。

今年朋友送了郵政旅遊年票,看到其中有北京八達嶺長城的免費票,就在端午節的時候帶着兒子去“當好漢”了。經歷了京藏高速的擁堵、八達嶺景區的接駁車排隊,到了買長城索道票窗口的時候,才被告知:免費的是古長城,不在這裏!!!於是再查導航,重新去探索了,畢竟不能輕言放棄。好在高德導航還比較給力,開車幾公里的山間公路,終於到了。

“八達嶺古長城景區”在傳統“八達嶺長城景區”西南五公里處,地理位置是“張山營鎮東門營村北”,處於八達嶺長城防禦體系的西大門。

目前開放區域大約7.5公里,這段長城基本保持了原生態風貌,沒有大規模的後期修復,只是加固了危險坍塌牆體(估計也有一些牆面清理,畢竟看上去顯得很新),增加了部分安全護欄。但嚴格說,這裏也不能算是"野長城",因爲畢竟有還是有人工的修補。

據說古長城景區在1644年有一個重要事件發生,闖王李自成從這裏打開了北京的屏障,但似乎這段長城上並沒有留下戰爭遺蹟,僅僅是故事流傳。

對還沒去過或不熟悉長城歷史的朋友,多說上幾句。

“萬里長城”是一個修飾語名詞,表達了長城的規模雄偉,它本身是一種軍事工程。中國長城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爲了抵禦戰爭,先在邊界上建起烽火臺,後來又在烽火臺和列城之間修築高大厚實的牆體,逐漸發展成衆多區域性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了防禦邊疆少數民主政權,將北方各國長城擴建連接起來,第一次有了萬里長城的規模,也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歷史背景。之後的兩千年間,長城在不斷的被損毀和修建,似乎只有唐、元、清三代沒有正式修長城,目前保留的長城主體大都是明代修建的。

景區的長城牆體平均高 7.8 米,牆基平均寬 6.5 米,牆頂平均寬 5.8 米左右。牆體內部是夯築堅實的泥土和石塊,外面用花崗岩條石包砌。牆頂兩側都有牆,內側的叫女兒牆或宇牆,高約一米。外側叫垛牆或雉堞,高約兩米,垛牆上凸出的部分叫垛口,底凹的部分稱堞口,每個垛口上面有望孔,以便瞭望,下面有射孔,可以射箭。牆頂上還有排水溝和吐水嘴,吐水嘴做成長長的石槽伸出牆外,以防雨水淋溼牆體。

長城城臺有兩種,即牆臺和敵臺。牆臺設施簡單,與牆體在同一平面,突出牆體的平臺叫“馬面”築有垛牆,可供巡城守衛的軍士們暫時避風禦寒。敵臺結構就要複雜多了,它是高出牆體,跨牆而築的兩層或三層的建築。上層供守城兵士瞭望,下層儲存糧草,彈藥,也是守城兵士的住處。

另外在古長城景區有兩處具有考古價值的遺址,一是石料廠,二是磚窯羣,都是明代修築長城工程材料廠。

爬長城是一個體力活,因爲長城都沿着山脈的走勢修築的,在山脊上蜿蜒起伏,雖然牆上是磚石步道或臺階,但很多地方都非常陡,臺階的寬度又大小不一,有地地方很難下腳,用“爬”字一點都不誇張。

古長城景區目前有十二座烽火臺可以到達,但時間關係我只走了三座,遠方的只好用鏡頭去拉近了。爬長城是一項很好的訓練,體力與意志的打磨,就是門票有點貴!

1935年10月,毛澤東主席寫下了《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峯,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建國後“不到長城非好漢”一句成爲了衆多長城景區的“第一宣傳口號”,的確一箇中國人如果沒有登上長城,那麼人生是不完整的。

掐着手指頭算一算,由東至西,已經去過了丹東虎山長城、山海關長城、薊縣黃崖關長城、北京古北口野長城及金山嶺段、慕田峪長城、居庸關長城、水關長城、八達嶺長城、張家口大境門長城、山西雁門關長城,今後還會一直走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