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有言】

  • 江南文化,是不安分的、水润的、滋润的、灵动的,看似安分,思潮涌动。
  • 社会应宽容博物馆活跃,而文博则应对历史负责,对本行业负责,珍惜这个时代。

——陈燮君

讲座主题:上海历史文脉与博物馆的发展

主讲嘉宾:陈燮君 上海博物馆原馆长

讲座时间:2019年5月4日星期六

水系江南,文脉在兹

——记陈夑君讲《上海城市文脉与上海博物馆的大展故事》

袁奕雯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周边在年轻人中颇受追捧,而上海博物馆则厚积薄发,八年蓄势终得“丹青宝笺——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占尽风情。

关于南北城市文化之争,由来已久,但上海的现代化大都市定位总让她在承载厚重历史时略显羞涩。官方背书自称建县历史仅七百余年(自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计),更让上海博物馆在文博圈里对动辄千年的文物高山仰止。

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夑君则另据观点,在“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日,在上图讲座细说“上海城市文脉”。

陈先生认为,上海的城市文脉应从距今已六千年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算起,次为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这些史前文明,代表上海当时原住民的智慧,是文明的起源。虽然这和一般民众理解的以文字、绘画、音乐等为表达形式的具有内容性、艺术性的文化尚有不同,但也足以让上海在城市历史圈中“扎足台型”,可以自豪地说,上海文明是江南水系文化的组成部分。

上海和世界上大多数依河而建的著名都市一样,是一个水系城市,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但在数百年前,吴淞江才是上海之源。水系城市的共同特点是,文明依水而生,遇水则兴,概莫能外。本世纪初出土的,曾在吴淞江上发挥重要水利作用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工程”,就是上海本土文化的一件重要代表作。这座水闸利用潮汐作用泄洪清淤,设计精巧,为古上海人民逐水而迁、傍水而居提供了便利。而这座水闸的设计者任仁发,正是上海本地人士。

笔者偶然途径上海青浦白鹤镇的青龙寺随喜,此寺始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初名报德寺,寺内一塔名曰青龙雁塔,故宋后更名青龙隆福寺,时对其“青龙”含义不甚了了。

而今日陈馆长介绍上海的渊源:“唐天宝五年(746年),设青龙镇(今青浦白鹤镇一带),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今松江镇)。”这又勾起了我对青龙寺的记忆,继而想到青龙寺传至元代,曾有一家祖孙三代相继出资修葺寺塔,却正是青浦籍书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及其子任贤德、其孙任士质!历史就是如此玄妙,看似无关的人与事,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汇了。

董其昌固然可以领袖松江文坛,但任仁发除了为我们留下了《二马图》《五王醉归图》等二十余幅传世作品外,还为我们留下了元代水闸等多处水利工程和青龙寺,难道不也是青浦文脉之骄傲么?正是如陈馆长所说:“上海文化的发轫是由青浦和松江的文化共同组成的。”

近代工业促使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亦无需为缺少文化底蕴妄自菲薄,海派自有文化在。上溯远古马家浜,中有云间陆士龙、元明任仁发董其昌,近代盛宣怀李鸿章,江南文脉从未断绝,而海派文化更将以其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向将来,面向蔚蓝的深海,面向深邃的太空,面向人工智能的明天。江南是永远的江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