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汉朝以后,人们的名字是姓氏+名或者姓氏+字,当时人以此反推,给秦始皇安上了嬴政的名字,周文王、周武王也逃不了姬昌、姬发的命运,但其实这都是后人按后世的习惯想当然地去追称古人,在先秦典籍和《史记》这种离先秦较近的著作里边,是没有这种称呼的。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赋予考的含义,只是因为伯邑考为国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才对死者赋予了考的深意,在当时方国内,都知道周国有个大儿子叫考的被商祭祀天地了,所以,在方国内流传着伯邑考之死。

古代最开始对男子的称呼,往往是支撑名、字,不称姓的。就好比我先前举的那个例子,嬴政的大儿子应该叫嬴扶苏,二儿子应该叫嬴胡亥。只是在称谓之上,将其的姓给隐去了。所以说,姬昌的大儿子照着这种说法,应该叫姬伯邑考才对。那么问题又来了,为啥姬昌的大儿子,要取一个这么长的名字呢?

伯是排行,邑是指代周,当初伯邑考在朝歌被受了一种叫删的剔骨祭祀之刑。当时,还没有像现在赋予考的含义,只是因为伯邑考为国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才对死者赋予了考的深意,在当时方国内,都知道周国有个大儿子叫考的被商祭祀天地了,所以,在方国内流传着伯邑考之死。后来一直就流传出一个伯邑考来指代文王大儿子考的这个说法!

比如姬昌,在当时是没人这么叫他的,在各种文献中都是直接叫他为昌,或者文王昌,根本就没有姬昌这个叫法。再比如他的儿子姬发,在年轻的时候都是直接叫他发,当了周武王后就被称呼为武王发,也是没有姬发这个叫法的。再比如秦始皇,我们现在都叫他嬴政,其实当时也是没有这叫法的,嬴政是嬴姓,赵氏。

从汉朝以后,人们的名字是姓氏+名或者姓氏+字,当时人以此反推,给秦始皇安上了嬴政的名字,周文王、周武王也逃不了姬昌、姬发的命运,但其实这都是后人按后世的习惯想当然地去追称古人,在先秦典籍和《史记》这种离先秦较近的著作里边,是没有这种称呼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