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有一種奇怪的“快樂教育”論調大行其道,認爲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該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乍一看,這個觀點並沒有錯,但是,孩子哪裏懂那麼多。

他哪裏知道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喫多少苦,要經歷多少生活的磨難。

他只會覺得,眼前的快樂最重要。

你現在不逼他,將來他長大了只會埋怨你:爲什麼當初你們什麼都不逼我學?

孩子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呢?

1

在一期《嚮往的生活》中,小提琴家呂思清狠狠圈了一把粉!

四歲學琴,五歲登臺演出,八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十七歲獲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並被譽爲“東方第一人”……

呂思清的簡歷,早已金光熠熠!

在節目中,當琴弓搭上琴絃,一曲《梁祝》緩緩從他手底傾瀉而出時,在場的每個人,都被深深打動了,演員王迅的眼裏,甚至有淚光閃過。

思清表演結束後,王迅技癢難耐,也“比劃”了一曲,但可惜的是,雖然動作很標準,水平卻判若雲泥。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覆感嘆:

可惜我原來沒堅持;

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41塊錢,我媽當時的工資是一個月18……剛開始我也特喜歡,後來不知道爲什麼,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

我後來特別後悔,當時要是堅持一下的話,起碼現在是個特長……

而一旁的Angelababy,送走思清後問另一位藝人劉憲華:

“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着學?”

劉憲華回答說:“對,被逼着。”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是啊,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到你身上。我小時候是放養長大的,什麼都沒學。”

這時候,字幕上出現一行字,爲什麼當初沒人逼我?

寥寥數語,說出多少成年人的心聲!

2

工作後,經常聽到身邊的人有這樣的感慨:

如果有人逼我一下,也許我不會放棄學吉他;

如果當初媽媽逼我堅持學書法,我現在的字就不會醜到連籤快遞都不好意思;

如果當時堅持把游泳學會,那就不用花錢請教練教孩子游泳了

……

可惜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有的時候,我們說自己對某某特長愛好、某某學科不感興趣,所以沒有堅持學下去。可是,捫心自問,那些當年我們放棄了“不感興趣”的苦練、苦學,“省”下來的時間,又做了什麼呢?

也許,你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愛、擅長的事情,但也有些人不過是逃離了這份“苦”,轉而漫無目的、優哉遊哉地隨意打發掉了大把時間而已。

有一本很有名的教人提升自我的書叫《精進》,其中說道: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纔有大成的事,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後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孩子,尤其是這樣,沒人監管、沒人逼迫的話,他會很容易放棄需要長期投入的事,選擇最簡單、最快樂、同時也是最放縱的方式。

3

不論是學特長,還是學文化知識,都是一樣的道理。

從小學到高考,12年的學習經歷,彷彿一場極其漫長的馬拉松,數不清的孩子會在中途“掉隊”。

這時候,很多父母會想:

算了,孩子不想學就不學吧;

孩子還小,快樂最重要,他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吧;

他對學習沒興趣,可能不是這塊料,大不了以後不喫這碗飯。

這幾年,有一種“快樂教育”的論調頗受追捧,認爲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該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見。

乍一看,這個觀點並沒有錯,甚至還很順應孩子的個性。

但是,孩子哪裏懂那麼多?

他們大多還難以深刻地理解什麼是“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喫多少苦,要經歷多少生活的磨難。”

他們更願意相信,眼前的快樂最重要,所以順從着他、讓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纔是好父母。

其實,若說天性,知難而退、半途而廢、避重就輕纔是人的天性。而教育, 不就是要幫孩子克服這些天生的怠惰,幫他成爲更自律、更進取的人嗎?

想起了前陣子很火的一個說法——孩子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那還要家長做什麼呢?

是的,任何學習過程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這時候家長不“逼”孩子,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麼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東學一下西學一下,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形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做不成。

孩子的興趣,對特長也好,對學習也罷,其實都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裏的一顆小火星,很容易熄滅,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爲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勁,在孩子的意志動搖時,堅定地扶他一把。

此外,或許有時候我們過分誇大了“興趣”的重要性, 只因爲孩子說沒有興趣了、不喜歡了, 就任由他把自己鏽成一塊“廢鐵”。

有一個兼職做家教的博士曾經吐槽說:

“有一個孩子都快20歲了,都高三了,還跟我說對數學沒興趣,我給你講講數學家小時候的故事?再給你培養興趣?”

其實更多時候,孩子不是因爲有興趣才做得好,而是因爲做得好,在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滿足感,才慢慢產生了興趣。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顧客觀事實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懶、想放棄時,逼他不要半途而廢,堅持陪他度過最初的艱難期、中途的瓶頸期,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小小的鼓勵,讓他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這個過程也許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便能夠一勞永逸。

更重要的是,我們逼迫孩子學習,最根本的目的,並不在於好成績,而是培養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則意識和對事情保持專注的能力。

這些,遠比成績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響孩子的一生。畢竟,我們沒理由相信,一個對待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孩子,會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也沒理由相信,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的孩子,會在未來面對生活的考驗時,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撓,一往無前。

孩子在學習中、成長中碰到的所有困難,其實都是未來生活的預演,只不過,在長大後,放棄、失敗的代價要大得多。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爲孩子的引路人。告訴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學習,那麼長大之後必然會後悔。在孩子想要放棄某項學習的時候,對他說一聲:“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着你。”

現在我們不狠下心,逼孩子學會“七十二變”,以後又有誰會一生陪在他身邊,幫他擋住“八十一難”呢?

-END -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刪除處理,我們只做分享之用,不用於商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