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团队内的成员喜欢互相揭发,背后打小报告,是许多国人的通病。若团队内告讦成风,意味着恶性竞争大于合作,不利于团队目标的实现,但这种行为,又往往被上位者所鼓励。如果说一个团队的目标不是追求效率最大化,那上位者为了加强对下属的控制,总会鼓励下属互相揭发,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说到这种制衡手段,在清朝运用得最好的当数雍正皇帝。雍正在位期间,完善和推行了密折制度,被雍正选中的官员拥有直接向他密折上奏的权利,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作为雍正耳目监察百官。

密折制度,实际上就是鼓励官员们互相检举揭发的制度,但为何说雍正运用得好?第一是因为这一制度没有被滥用,具有密折言事权力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官员,这是能够保证公正裁决的前提,否则因工作量太大,裁决权被迫下放,更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第二是实名制,这保证了对诬告行为的可追责。

曾国藩鼓励下属打小报告 收到几份告状后 立马取消该制度

雍正的密折制度算是个成功案例,对康熙末年以来官场出现的贪腐现象进行了遏制,起到了肃清吏治的作用。下面介绍一个失败的案例,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搞过一个鼓励下属打小报告的制度,但因为制度设计的缺陷,最后不了了之地收场。

曾国藩的朋友欧阳兆熊在《水窗春呓》中记载了一个“设柜求言”的故事,讲道:

“文正在徽,置一柜,凡言地方利弊,悉投其中,不必列名。”

说是曾国藩在安徽领兵与太平军作战时,曾搞了一个举报箱,不论是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告状,还不用署名。

曾国藩鼓励下属打小报告 收到几份告状后 立马取消该制度

曾国藩的本意,是想鼓励大家尽可能地发挥起下属的能动性,互相告状也好,谈论军政得失也好,来帮助自己加强对下属情况的掌握和控制。

但我们刚刚提到,雍正的密折制度之所以比较成功,是有两个前提,而这两个前提,曾国藩设计的制度中都不具备。所以实行起来的结果,就是告讦之风大起。

告讦成风的危害,往往都是下层首当其冲,所以一开始,在曾国藩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之前,下属们已深受其害,小人们互相打小报告,而真正想做事的人处处被掣肘。无奈之下,众人求助于一位老讼师。讼师听说此事后,说大家放心,不出三日,曾帅必取消这一制度。

曾国藩鼓励下属打小报告 收到几份告状后 立马取消该制度

结果不到三日,就在第二天,曾国藩就撤下了举报箱。众人问其故,原来是老讼师写了十几份不同的举报信,全部都在信中痛骂曾国藩。对这些告状曾国藩不得不看,但因为没有署名,没办法查究,却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处理这些没有意义的告状,于是下令撤销了这一制度。

举报信的取消,倒不是因为曾国藩忍不了别人无故批评自己,而是通过这件事发现了这一制度的缺陷。不署名的办法不但不能广开言路,反而造成了更多的不公正。

可见曾国藩书生领兵,在起步的阶段还是受教条主义的影响,在实践中闹出了笑话,但是他学习能力很强,一发现错误能够立刻纠偏,所以他本人和率领的队伍也能在失败中不断进步,最终成就了一代功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