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喚起一代公衆的文化自覺

馮驥才:總要掂量筆管裏的良心

本報訊(記者李 劍)5月9日至10日“, 冰河·凌汛·激流·漩渦——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行。“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精裝套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同步推出。“我這部書看似自傳, 實際是我通過一個知識分子的親歷以及苦苦思考、追求與行動,表達我們這一代與時代共命運的精神特性,將推動社會的文明與進步視爲自己終生不棄的使命。 ”馮驥才說。

記錄半個世紀文化人生

生於1942年的馮驥才,童年時親耳聽過解放天津的炮聲;他的文學則與改革開放同步,最早的作品都出版於1979年前後。然而這位新時期文學的“弄潮兒”,在社會急速轉型、傳統文化受到巨大沖擊的時刻,放下小說的創作,義無反顧投身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中, 選擇了一條最邊緣的、孤獨的、沒有功利的路。爲何要選擇一條艱辛的路? 這份非凡的定力從何而來?答案可以從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 精裝套書中找到。2014年起,馮驥才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冰河》《凌汛》《激流中》《漩渦裏》四部作品,以非虛構的寫作形式,記錄了自己從年輕時代直至今日半個世紀以來的文化人生。

我的每一步每一個字都端正

在馮驥才看來,“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永遠堅守社會的進步與文明”。他在書裏寫的全是自己真實的經歷,“我不願意欺騙讀者。 我覺得一個作家, 哪怕寫一句話欺騙你的讀者,都是違心的,歷史將來會瞧不起你。 ”但他的書寫又是有選擇的,選擇的標準正是他與時代的關係。他感慨,自己是一個跟時代共命運、跟共和國共命運的人, 他這一代人天生註定有太多的責任感, 有太多的憂國憂民,“我們無法逃避, 我們不能逃避,我們也沒想到逃避。我們不可能成爲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我們總要追究自己, 總要去掂量自己筆管裏邊的良心……在生命的句號畫上之前,我要讓我的每一步、每一個字都端正。 ”馮驥才說。

續寫中斷二十年的長篇小說

近兩年馮驥才留在書齋的時間多了,文學的夢、繪畫的夢都回來,不久前還把中斷了二十多年的長篇小說創作接續上,寫出了長篇新作《單筒望遠鏡》。有媒體問他, 後不後悔這麼些年一直在做文化遺產搶救,而割捨了對文學寫作的投入。馮先生承認他放下文學有時候挺苦惱,因爲他太熱愛文學,但他從來沒有後悔過。相反,他並不覺得痛苦,倒認爲自己是這個時代的幸運兒,因爲“歷史把一個大活兒交給我們了。在中國大地田野裏奔跑的時候,我真是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燦爛”, 這讓他愈發堅定了一個信念,那就是具有文化先覺的知識分子“最重要的責任是喚起一代公衆對文化的自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