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雄杰,南靖县山城镇张渠村的村民们都会夸他一句“养虾大咖”。4月24日傍晚,同为白对虾养殖户的乡亲黄火旺给黄雄杰送来了自己虾塘的水样,请他帮忙做细菌培养,检测水质。不一会儿,又陆续来了几个养殖户,于是,一场关于养虾主题的沙龙活动又开始了。“我们南靖不是沿海地区,懂得怎么养好对虾的人很少,阿杰就是我们的知无不言的领路人和最可靠的技术支撑。”黄火旺说。

▲黄雄杰在查看细菌培养皿中菌落生长的情况

山村产业转型求生存

张渠村偏安一隅,三面环山一面临溪,仅有一座两车道的旧桥与县道山旧线相通,当前村民仅1300多人。由于该村地处低洼地带,种植没有优势,30几年前,许多村民开始利用水域面积大的特点开展四大家鱼的淡水养殖,全村共有500多亩的鱼塘。

今年47岁的黄雄杰从1997年起就是张渠村的村主干,后来做了多年村主任,直到2018年才没有续任,自己本身也做过长途运输、养过猪和淡水鱼。村里的种植和养殖日渐疲软,而偏僻的地理位置又吸引不来客商投资发展,整个村的发展停滞不前,黄雄杰和其他的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黄雄杰在检测虾塘中水的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等

经过多方考察和认真探讨,大家认为村里的优势是环境污染小、水质特别好。黄雄杰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拿自己家的鱼塘做试验,转型养殖经济效益高的南美白对虾。

黄雄杰的老搭档、村党支部书记黄振川说:“对虾的价格很好,平均一斤都是三四十块,而且有时候一天内涨价都很多。但是养殖的技术要求很高,成活率低。阿杰有勇气做这个尝试,我们都很佩服他。”2016年,黄雄杰开始专心研究对虾养殖。

▲黄雄杰观察对虾的摄食情况

黄雄杰说:“我周围都没有养殖水产的先例,所以我主要是到龙海和漳浦这些沿海地区去‘取经’,发现苗种、防病、养殖密度和水体菌藻调节等方面处处是学问。”

经过3、4个月养殖周期的摸索,黄雄杰的第一批试验成果——2亩多的虾塘收成了,成活率大约是30%。“这对于新手的我算是不错了,所以我就一直坚持了下来,不知不觉已经3年了。”黄雄杰说。

黄雄杰虽然在县城买了房子,现在却每天和妻子长住在虾塘边的简陋的房子里。3年来,他几乎每天都亲自早晚巡塘,观察虾池水环境变化、对虾的摄食、健康情况等。关于对虾养殖,他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黄雄杰利用显微镜观察虾塘水中藻类的生长情况

带动乡亲齐致富

“去年最后4个月,我们村里对虾养殖的成活率平均达到了90%,多创收了500万元呢!”黄振川骄傲地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在黄雄杰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乡亲也转型养起了对虾,目前总共有30多户。大家都把他当做最信任的老师,每天傍晚和晚上9点左右,黄雄杰虾塘边的房子门口常常坐满前来交流学习的乡亲。“养殖后期,可以每10天加一次盐卤水,一共加3次,这样虾的活力、体色都会改善,销路和售价更好……”黄雄杰常常传授自己的养虾秘诀。

▲黄雄杰详细记录每一口虾塘的水质情况

“我对大家都是毫无保留的,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我拿自己做试验就是希望能找到好项目,带领乡亲们发展致富。”黄雄杰说。在他的实验室里,高倍显微镜、细菌培养皿、水质快速检测盒等设备一应俱全。“养虾其实就是养水”,黄雄杰苦于没有政府方面比较权威详细的水质监测的支援,每次都要靠自己,而其他乡亲就更难了。所以也有很多人会拿自己虾塘的水样来请他看水体菌藻、做细菌培养、探讨如何处理等。

去年冬天,黄雄杰养殖了40亩冬棚虾,最高亩产超过3200斤。来自厦门的一名收购商说:“2.2亩土塘竟出了7200斤虾,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成绩!张渠村的对虾养殖在漳州地区算是很好的。”

▲黄雄杰自购了许多水质快速检测盒等设备

像黄火旺这些后来者,经过虚心学习和辛勤劳动,平均亩产也达到了2000斤。如今,张渠村在对虾养殖圈子里也算小有名气了,很多收购商都慕名而来,养殖的效益也越来越好。

但是黄雄杰和黄振川对于未来的发展还是心存担忧。当前,对虾养殖户们主要用竹竿和塑料薄膜搭盖简陋的大棚,水产养殖不像蔬菜种植那样有搭棚补助。而且,村里养殖和灌溉的水主要来自抽取的地下水,将溪水引入村里又存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困难。黄雄杰说:“现在大家的收入还不错,希望能解决这些问题。将来还可以发展旅游业,建设‘水乡渔村’,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END

来源:南靖之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