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太極拳與中醫都是辛莊師範的傳統培訓課程,爲幫助大家不斷深化太極拳與中醫的學習與實踐,特組織了以“太極拳助推中醫實踐”爲主題的系列文章,希望大家藉此瞭解:如何通過太極拳訓練,重建“動中覺知力”,及其對中醫的診療實踐的支持,內容涉及“動中覺知力”的特點、作用、訓練方法與啓動方法。

鍾鷹揚,一位曾經的“在國外出生和長大的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基本爲零,也無家學淵源,對南老師這樣真正的大師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從對生命的好奇、到父親講的佛經故事、到陳海濱先生、到親證法師、到李傳洪先生、直到見到南懷瑾老師,這份自然卻又不可思議的緣分,引導這位年輕人走上了怎樣的開啓慧命的旅程呢?請見鍾鷹揚老師紀念南懷瑾老師的連載文章。

(先生南懷瑾)

前言:

今年是先生南懷瑾誕辰100週年紀念,中秋也是先生辭世6週年之際。悲智雙運,心燈永續,感恩懷念先生!

父母給予我第一次生命,南懷瑾老師開啓了我第二次生命。這第二次生命即是慧命!

感恩南老師!否則我一輩子都會活在迷茫當中。

跟着南老師學習的日子裏,我逐漸領會到人生的真諦,找到安身立命之道,也讓我學到如何獲得智慧,了悟生死解脫之道!

這盞燈是南老師點燃的,我也會把這盞燈傳遞下去。

文 | 鍾鷹揚

(南懷瑾老師喜歡的歌)

源於對生命的好奇

跟南老師的緣分實在太不可思議,哪怕到現在,每次憶起都像在夢中。

像我這樣一個在國外出生和長大的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基本爲零,也無家學淵源,對南老師這樣真正的大師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可是緣分往往是如此奇妙。回想起來,是因着對生命的好奇才有了和老師認識的緣分!

記憶中,從小就對生命提出了各種疑問:到底宇宙和人從何處來?當我死後一切還存在嗎?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徘徊在我的腦海裏。

記得大概在我十歲那年,從香港去探望在德國工作的父母。父親在一個晚上給我和姐姐講了一個關於佛法的故事,是達摩祖師傳法給二祖慧可的故事。大意說,慧可爲了求法去找達摩祖師,達摩祖師說他因爲沒有足夠的功德不能接他的法。慧可爲了證明自己的決心,砍下了左臂,雪地當場染滿鮮血。達摩祖師被其誠意所感,傳法於他,使得二祖慧可破除了疑惑,終至明心見性。當時年幼的自己聽不懂這個故事,但卻深深地印在心裏,之後反覆思索:二祖是爲了尋求什麼樣的答案,要用如此極端的手段?

(二祖向達摩祖師求法)

這個故事對我的觸動極大,從此開啓了我對生命的探索。在十五歲時,我已經到德國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對生死這個問題一直存有很大的困惑,甚至恐懼,經常在夢中出現這樣的畫面:白茫茫或者黑漆漆的一片。到底人出生之前是什麼?更恐懼人死後是不是一無所有呢?有一次從睡夢中驚醒,嚇出一身冷汗,我在佛前跪下祈願:希望能夠找到答案!

爲此,我在德國的圖書館裏尋找答案,但沒有得到答案。直到在父親的書架上,看到一本包裝精美的硬皮書,封面上的一個字我當時不認識,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這個字是“楞”,這本書就是《楞嚴大義今釋》,作者南懷瑾。再看書的內容,非常震驚,因爲在序裏面的內容正好是我尋找已久的關於生命的答案。

序裏說:“世間一切學問,大至宇宙,細至無間,都是爲了解決身心性命的問題。也就是說:都是爲了研究人生。離開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討,便不會有其他學問的存在。楞嚴經的開始,就是講身心性命的問題。它從現實人生基本的身心說起,等於是一部從心理生理的實際體驗,進而達致哲學最高原理的綱要。它雖然建立了一個真心自性的假設本體,用來別於一般現實應用的妄心,但卻非世間一般哲學所說的純粹唯心論。因爲佛家所說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萬有世間的一切認識與本體論,可以從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實驗證得,並且可以拿得出證據,不只是一種思想論辯。舉凡一切宗教的、哲學的、心理學的或生理學的矛盾隔閡,都可以自其中得到解答。”

我把書的內容翻閱了一遍,似懂非懂。父親知道我看這本書,就經常和我提及南老師,說他非常了不起,人生充滿傳奇。從此我對南老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將書架上其餘幾本南老師的書也取來閱讀。每本書後都附有南老師的著作簡介,比如《論語別裁》,說這本書是闡揚中國固有文化精髓,推古陳新,是現代中國人瞭解傳統文化的橋樑。又如《歷史的經驗》這本書提到:以經史合參的方式,講君臣對待,有無相生,利弊相參的道理,是治世的良典,是領導的藝術也是撥亂反正難得的寶籍。這些書非常吸引我,無奈那時在德國買不到。

(南懷瑾全集)

突如其來的驚喜

二零零二年暑假,我回到香港,爲了將南老師的書都買回來。連續跑了好幾家書店,還是沒有找全。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在書店一本南老師的書裏面,發現了一張名片大小的紙條,寫着「青年出版社」,是一家香港代理商,出版代理南老師的書,地址在香港北角。這張夾帶在書裏的紙條讓我異常興奮,這意味着所有南老師的書都可以在那裏找到。

第二天,我便乘車去了青年出版社。看到南老師全部的書都在那裏,應有盡有。雖然出版社在一棟破舊的唐樓裏,但我卻如發現了寶藏一般,兩眼放光,渾身細胞無比快樂。直到現在,任何物質上的享受都無法勝過我當時的喜悅。此時,從側門走出一位先生,他就是出版社的老闆陳海濱先生。他說,南老師有一位學生就在附近,擔任香港佛教圖書館負責人,建議我可以去看一看。

(在青年出版社與陳海濱先生)

談話結束,我就馬上乘電車趕去了香港佛教圖書館。在那裏碰到一位比丘尼,是親證法師。她非常慈悲,爲我介紹了很多學習的情況,解答了我很多疑問,並建議我來上一些課程和共修活動,比如:彭嘉恆先生的《楞嚴經》讀書會,鄧錦昌先生的《六祖壇經》讀書會,週末的唸佛法會和暑假的七天準提法共修。那段時間我剛好在香港過暑假,所以參加了全部課程。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上佛法方面的課。

我還在互聯網上查到一個資料, 1994年南老師在廈門南普陀山舉辦過一次七天的課程,名叫“生命科學與禪修實踐研究”,簡稱“南禪七日”。這次活動被記錄稱爲《南禪七日》。我非常想看這個錄像資料,但沒有地方售賣。趁在圖書館學習這段時間,我便向親證法師詢問能否借出觀看,法師說錄像不能外借,可以在圖書館裏看。我在佛教圖書館裏看了大部分,但因爲暑假快結束要回德國,沒法繼續看完,我就鼓起勇氣詢問法師哪裏可以請到這個錄像,法師告訴我可以幫忙聯繫去臺灣請錄像。

(在香港佛教圖書館與親證法師)

於是我馬上買了一張去臺灣的機票,到達法師跟我說的地方,位於信義路的「十方禪林」。負責這件事的陳小姐說拷貝錄像需要等七天。接着,我生命中的關鍵時刻來臨了,一位改變了我人生走向的先生從辦公室走出來,他就是李傳洪先生。李先生是臺灣非常著名的企業家與慈善家,一直在背後支持着南懷瑾老師的事業,金溫鐵路與太湖大學堂也是他出資興建,陪伴了南老師三十多年。

(中間爲李傳洪先生,右邊爲郭姮妟女士)

他很好奇一位年輕人來做什麼?陳小姐告訴他,我生活在德國,這次從香港過來請南老師的書和錄像。他聽後很感興趣,簡短的交流後,他出人意料地說要幫我安排一個住的地方。讓我非常激動,並欣然地接受了。

七天後我去取錄像,令我更加沒想到的是,李先生居然通過傳真向南老師彙報了這件事,並告訴我回香港後有機會見到南老師,讓我回港等待消息…… (未完待續)

下篇:鍾鷹揚老師與南懷瑾老師在

人生中的相遇

作者介紹

鍾鷹揚

(向上滑動查看全部)

自道精舍及熙和堂聯合創始人

自道武術總教練,執業中醫師

自幼習武,從香港負笈歐洲大陸,念茲在茲。十歲起在香港學習南拳,十二歲隨父母旅居德國,跟隨多國武術老師系統的學習空手道、少林拳和菲律賓魔杖等拳術。十七歲開始在德國跟隨葉問梁挺系一脈學習詠春拳,跟隨梁挺教授、簡基富教授和波士鐵師父等國際級教練學習詠春拳術。期間取得空手道黑帶一段資格,獲全歐洲少林流空手道比賽亞軍,並取得詠春拳教練資格。除了掌握傳統詠春拳練習方法外,還系統學習了歐洲改良過的詠春拳練習和教學方法。此方法突顯詠春拳招式和拳理的結合運用,更加科學化和標準化,讓學員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掌握到精華。

21世紀之初,因對於生命科學的探究精神,有緣結識南師懷瑾先生,跟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十餘載。將南師的理念落實到生活和工作中,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並遵循南師建議,回到中國大陸學習中醫,成爲一名執業中醫師。習醫十五年,與各方學習交流,在運用中藥、鍼灸和正骨方面有獨到見解,應用於臨牀,收效顯著。

不斷遍訪明師,拳藝更長,對於武術,仍有“未止於此”之嘆。天道酬勤,有幸拜楊氏太極拳傳人任剛先生門下,數年苦練,終得體會太極拳的“醍醐”之味,成爲楊氏太極傳承人之一。藉由對中醫和傳統文化的體會,更加深入地領悟到太極拳對於身心療愈的功效及重要性,經過十餘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一套非常完善的教學體系,成功帶出多位優秀教練,讓衆多學員在系統學習拳術拳理的同時,收穫到身心的輕鬆與健康。

一、“太極拳助推中醫實踐”分享系列之(一):太極拳與中醫的紐帶:“動中覺知力”

四、太極拳開啓中醫“動中覺知力”實修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