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對放射治療科醫生來說,勾畫靶區是一項繁瑣費時的事情。以頭部爲例,每張CT有100多層圖像,每層圖片中又有30多個器官需要醫生圈注,使用傳統的算法,醫生要找出頭部腫瘤靶區需要4-5個小時,可見這對於醫生是多大的工作量。「邃藍智能」要做的是就是用AI將放射科醫生從這項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邃藍智能」成立於2017年9月份,目前主要佈局的產品有腫瘤放療靶區智能勾畫系統、肺小結節AI篩查及精細化鑑別全流程方案等;現已和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新華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北京301等三甲醫院達成科研合作。

據邃藍智能聯合創始人&CEO王勵勇介紹,每年有超過六十萬人被診斷患有頭頸部癌症,多數人會選擇接受放射治療;但頭頸部重要器官比較集中、解剖關係複雜,若在治療前未仔細隔離,放療時周圍組織可能會嚴重受損,對於靶區的精確勾畫和劑量計算精度要求極高。

爲此,公司聯合騰訊醫療AI實驗室和加州大學提出一種深度學習模型——器官神經網絡(AnatomyNet)。它輸入的是頭頸CT圖像的所有切片,可一次性產生所有危及器官的預測結果。因此,該模型能快速對整張CT的所有切片進行全自動化器官分割(Segmentation),在小於1秒鐘的時間內完成一整幅頭頸CT的危及器官勾畫,且不需要很複雜的預處理和後處理。

從頭頸部癌症靶區勾畫入手,「邃藍智能」認爲AI能解決的醫療痛點還有很多

綠色爲醫生標註、紅色爲器官神經網絡預測,黃色表示二者重合

測試結果顯示,該器官神經網絡算法,相較於MICCAI(醫學影像分析頂會)競賽中最好的方法相比,平均提升了3.3%的Dice指標——僅使用0.12秒就可以完全完成一整幅CT圖像的分割。目前,該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Medical Physics》(2018年11月12日)。

從頭頸部癌症靶區勾畫入手,「邃藍智能」認爲AI能解決的醫療痛點還有很多

演示結果:左邊爲醫生標註,右邊爲器官神經網絡預測結果

不過王勵勇表示,目前佈署在合作醫院的產品模型已在論文基礎上更進一步,並優化了分析系統GPU的兼容性,即能在低級別的GPU工作站上同樣能實現算法,爲今後普及到縣一級醫院奠定基礎。

其實,在放療靶區勾畫領域,連心醫療、柏視、慧軟、Manteia等都有產品佈局。王勵勇指出,“頭頸部危及器官勾畫的算法建模是最難的,但同時又是最容易實現產品標準化,我們在這一點突破了,產品其它的功能拓展也會顯得駕輕就熟。”

據介紹,其算法設計和訓練均來自於實際臨牀數據,目前該算法已適用於頭頸部28個器官部位的危及器官勾畫;至於商業落地的方案,王勵勇表示,目前邃藍智能已聯合騰訊與放療集成服務商洽談合作,將軟件打包銷售,並探索與國際著名直線加速器廠商合作的路徑,也會在明年年初啓動申報CFDA三類器械註冊證(後續也會啓動FDA和CE註冊)。

另外,邃藍智能還推出了肺小結節AI篩查及精細化鑑別全流程方案。據團隊高級戰略顧問孫志軍介紹,該方案能在高分辨率掃描前提下,直接鑑別結節種類及其良惡性質,並給出輔助診療方案,簡化臨牀路徑。據悉,其肺結節智能診斷方案曾獲得天池醫療AI大賽第一名。

其實,AI醫療賽道發展到現在,業內已經形成共識——優勢資源向頭部企業聚集以及行業加速洗牌;再趕上資本寒冬,對於佈局略晚的初創公司而言,現在可能到了一個艱難時刻。對此,王勵勇表示,差異化的產品佈局會是公司的主要戰略。他認爲,目前臨牀上存在的需求痛點還很多,而AI能做的事也有很多,邃藍智能主要會繼續基於大多數企業的“盲區”去做深,譬如強直性脊柱炎的MR人工智能鑑別診斷系統,全自動網織紅細胞和外周血細胞推片及智能閱片一體機等。

最後介紹一下團隊,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謝曉暉博士爲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計算機系終身正教授,人工智能領域H-index科學家排名46,麻省理工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機器學習和生物信息實驗室 (MLB) 主任,Chao Family 癌症中心會員;聯合創始人&CEO王勵勇畢業於復旦大學生物系,香港大學MBA,擁有二十年以上生物醫藥領域運營經驗;聯合創始人&研發總監曾亮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在讀,專注於計算機統計建模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今年入選2018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首席醫學官孫志軍在PHILIP醫療擔任高級經理多年,在放射影像領域擁有豐富經驗。

據介紹,邃藍智能已獲得由旗開投資領投千萬元級Pre-A輪融資,去年它曾獲得賽晟投資的天使投資,預計明年上半年啓動A輪融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