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5月12日讯纯洁、善良、富有爱心,这是很多人对护士的印象,所以称他们为“白衣天使”。但其实,他们常常白班夜班轮转,生活没规律,他们也常常超负荷加班,随时听候生命召唤。护士们没有超能力,却凭借一专多能的奉献,用生命守护生命。今天是国际护士节,请对他们说声:“辛苦了!”

拦在鬼门关的“闫王爷”

“闫”王面前说好话,

淑女天使救疾人。

珍爱他人胜自己,

好多患者夸赞您。

闫淑珍,是一名关节骨科护士长。这是患者写给她的藏头诗,“闫淑珍好”四个字最简单却最真诚。

记者见到闫淑珍时,她正在交接一位刚入院的老年患者,为他检查各项情况,不一会就满头大汗。“爷爷,您这就是个小手术,一点儿不用担心。您有什么事就找我!我姓闫,叫我‘闫王爷’就记住了!”闫淑珍每每面对记忆力弱化的老年病人时,总用“闫王爷”来自我介绍。

闫淑珍从事护理工作32年,经过她护理康复的患者不计其数,然而她也有无力的时刻。面对家庭贫困的患者,她竭尽全力奔走,组织捐款;面对情绪崩溃失控的家属,她在极度贫血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劝导抚慰。

站在生死之间,闫淑珍不介意“阎王爷”三个字。而在病人和家属心里,正是这位拦在“鬼门关”的“闫王爷”,用专业的护理和耐心的劝导,帮助他们走向康复。

既是护士,更是理发师、美甲师和足疗师

“滴—滴—滴———滴—滴—滴———” 一位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完送到急诊ICU,正在吃饭的田文君放下筷子就奔过去,神色凝重的她边盯着监测器的变化,边做皮肤、各种管路的交接。

32岁的田文君,是急诊ICU的责任护士。像今天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安安心心吃一顿饭对田文君来说都是奢侈。她觉得这都不算事儿,自己能做的要做的就是用专业操作尽量减轻病患痛苦,并在他们没有家属照看的情况下,做一名合格的“临时家属”。

“我们不是理发师但是要为患者做好洗头理发;我们不是美甲师但是要为患者修剪指甲;我们不是足疗师但是要为患者洗脚按摩……”这是田文君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多重角色下,是一名护士对患者表现出的强烈责任感,更是其十余年的岗位坚守。

从打不进到“丁一针”,有她在病人更安心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患者们心里,有一个人不仅业务精干,而且贴心温暖,这个人就是被称作“丁一针”的护士,丁翠平。

因为做穿刺时一下就准,在这治疗了6年的患者刘女士每次来都选择丁翠平。“俺这个护士可好了,扎针特别准,俺们都叫她‘丁一针’。”

能成为“丁一针”,对丁翠平来说还是缘于一次扎针失败的经历。

2001年,刚成为护士的丁翠平独自值班,来了患者打针,她却一直无法扎准,病人既痛苦又着急,她便发誓一定要练好。此后每次做穿刺,丁翠平都不急于扎针,而是细心地进行血管评估,慢慢地,“丁一针”的称号就在科室传开了。

遇到患者无人照料,丁翠平便每天在家做好早餐带给患者;因为患儿家庭贫困,只能吃没有营养的清水面条咸菜,丁翠平便偷偷买来各种吃食放在患儿床头……不善言辞的丁翠平听到护士长张丽细数她的工作表现,害羞地笑了。她说,自己没法提供金钱上的支持,只能从小事中贴近患者,用心交流。

工作日每天一万五千步,微信排名却只在十几位

因为是休息日,手术室变得比往常空旷了许多。“如果是平时,我们这跟赶集似的,每个人都在手术房之间来回穿梭。”王明霞边检查手术室的设施安全,边跟记者聊到。

每天在不到二十平米的手术室里奔走,王明霞的微信步数能达到15000步,“即便是这样,也只能排到十几位,因为同事们走得更多。”

手术室的工作时刻都要准备着,一天最多的时候王明霞要给9台手术的患者进行护理,从7点多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左右,高强度的工作对她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一整天的神经紧绷,也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能放松。下午2点半左右,忙完一阵子的王明霞才跟几位同事一起吃上外卖,这也是她迎接下午的手术前,最为放松的一点时间。

闪电新闻记者 刘桂秋 贾衍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