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5月12日訊純潔、善良、富有愛心,這是很多人對護士的印象,所以稱他們爲“白衣天使”。但其實,他們常常白班夜班輪轉,生活沒規律,他們也常常超負荷加班,隨時聽候生命召喚。護士們沒有超能力,卻憑藉一專多能的奉獻,用生命守護生命。今天是國際護士節,請對他們說聲:“辛苦了!”

攔在鬼門關的“閆王爺”

“閆”王面前說好話,

淑女天使救疾人。

珍愛他人勝自己,

好多患者誇讚您。

閆淑珍,是一名關節骨科護士長。這是患者寫給她的藏頭詩,“閆淑珍好”四個字最簡單卻最真誠。

記者見到閆淑珍時,她正在交接一位剛入院的老年患者,爲他檢查各項情況,不一會就滿頭大汗。“爺爺,您這就是個小手術,一點兒不用擔心。您有什麼事就找我!我姓閆,叫我‘閆王爺’就記住了!”閆淑珍每每面對記憶力弱化的老年病人時,總用“閆王爺”來自我介紹。

閆淑珍從事護理工作32年,經過她護理康復的患者不計其數,然而她也有無力的時刻。面對家庭貧困的患者,她竭盡全力奔走,組織捐款;面對情緒崩潰失控的家屬,她在極度貧血的情況下依然堅持着勸導撫慰。

站在生死之間,閆淑珍不介意“閻王爺”三個字。而在病人和家屬心裏,正是這位攔在“鬼門關”的“閆王爺”,用專業的護理和耐心的勸導,幫助他們走向康復。

既是護士,更是理髮師、美甲師和足療師

“滴—滴—滴———滴—滴—滴———” 一位心臟驟停的患者搶救完送到急診ICU,正在喫飯的田文君放下筷子就奔過去,神色凝重的她邊盯着監測器的變化,邊做皮膚、各種管路的交接。

32歲的田文君,是急診ICU的責任護士。像今天這樣的情況,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安安心心喫一頓飯對田文君來說都是奢侈。她覺得這都不算事兒,自己能做的要做的就是用專業操作儘量減輕病患痛苦,並在他們沒有家屬照看的情況下,做一名合格的“臨時家屬”。

“我們不是理髮師但是要爲患者做好洗頭理髮;我們不是美甲師但是要爲患者修剪指甲;我們不是足療師但是要爲患者洗腳按摩……”這是田文君對自己工作的總結,多重角色下,是一名護士對患者表現出的強烈責任感,更是其十餘年的崗位堅守。

從打不進到“丁一針”,有她在病人更安心

在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液科患者們心裏,有一個人不僅業務精幹,而且貼心溫暖,這個人就是被稱作“丁一針”的護士,丁翠平。

因爲做穿刺時一下就準,在這治療了6年的患者劉女士每次來都選擇丁翠平。“俺這個護士可好了,扎針特別準,俺們都叫她‘丁一針’。”

能成爲“丁一針”,對丁翠平來說還是緣於一次扎針失敗的經歷。

2001年,剛成爲護士的丁翠平獨自值班,來了患者打針,她卻一直無法扎準,病人既痛苦又着急,她便發誓一定要練好。此後每次做穿刺,丁翠平都不急於扎針,而是細心地進行血管評估,慢慢地,“丁一針”的稱號就在科室傳開了。

遇到患者無人照料,丁翠平便每天在家做好早餐帶給患者;因爲患兒家庭貧困,只能喫沒有營養的清水面條鹹菜,丁翠平便偷偷買來各種喫食放在患兒牀頭……不善言辭的丁翠平聽到護士長張麗細數她的工作表現,害羞地笑了。她說,自己沒法提供金錢上的支持,只能從小事中貼近患者,用心交流。

工作日每天一萬五千步,微信排名卻只在十幾位

因爲是休息日,手術室變得比往常空曠了許多。“如果是平時,我們這跟趕集似的,每個人都在手術房之間來回穿梭。”王明霞邊檢查手術室的設施安全,邊跟記者聊到。

每天在不到二十平米的手術室裏奔走,王明霞的微信步數能達到15000步,“即便是這樣,也只能排到十幾位,因爲同事們走得更多。”

手術室的工作時刻都要準備着,一天最多的時候王明霞要給9臺手術的患者進行護理,從7點多一直持續到晚上12點左右,高強度的工作對她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

一整天的神經緊繃,也只有在喫飯的時候才能放鬆。下午2點半左右,忙完一陣子的王明霞纔跟幾位同事一起喫上外賣,這也是她迎接下午的手術前,最爲放鬆的一點時間。

閃電新聞記者 劉桂秋 賈衍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