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全班只有儿子没出过国!杭州妈妈花三个月工资送六年级孩子去游学”的微博上了热搜。

孙妈妈的语气中透着自责、无奈与苦恼。不去游学,孩子就没有谈资,似乎成了班里的“异类”。大势之下,有多少家长不是被推着前进。

为什么家长们明知吃力也要为之呢?

一个需要直面的真相是:状元多集中在省会或次省会的名校,家教极好、家庭殷实、素质全面、自带光环。

比如,2018年的安徽高考文科第一名郑辰筱,来自合肥一中,她以总分678分的成绩夺冠。接受采访时,这位戴着眼镜的文静女孩说,她最爱出国旅行,初中时就跑遍了十多个国家,12岁时曾一个人只身去美国旅行。

再比如,四川省理科第一名周川,高考成绩718分,高三18次摸底考试他15次都是第一。周川有个已经在北大医学院读书的姐姐,最崇拜的偶像是C罗,家境不错,家教极好,极其自律。

这些高考状元所展现的特质,不禁让人想起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熊轩昂同学的父母都是外交官,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份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很多外地的或者农村地区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那些拥有优质生活、丰富资源的城市孩子,正在把那些家境贫寒、信息闭塞的农村孩子,远远甩在身后。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不难理解前面杭州孙妈妈的做法。

寒门再难出贵子,真的成为事实?

BBC有一部纪录片,叫做《49UP》,1964年开拍,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每7年访问一次,一直追踪到他们50多岁。到最后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但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的小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为了一名知名的大学教授。

古话说豪门多纨绔,寒门出贵子,但豪门也出贵子,寒门也出逆子,这是相同的概率。这与资源配备、物质富养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

2018年高考以707分夺得河北省理科状元的王心仪,出生农村家庭,妈妈体弱多病,姥爷生活不能自理,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之时,她却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

王心仪曾写道:“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可见,命运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网之鱼”的,这个机会是为更努力的人而准备。但是消积的人只看到成功者身边的资源,而轻视努力的意义。

有人借着熊轩昂的话聊以慰藉:原来我的失败早在起跑线那儿就输了,因为父母才是我的起跑线啊,我的不努力是先天的,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不可改变的贫穷基因。

有这种态度的人,就算爹是王健林,给他5个亿,也未必就真能像王思聪一样赚回40亿。不努力的人,父母的盈余,也只不过是让你多挥霍几天而已。

奋斗的路上最可怕的是各方面条件都比你优越的人却比你更努力。这中间隔的不是几条街而是整整一个太平洋。

父母的三观,是最贵的教育资源

著名的剧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曾在著作里多次写到过父亲杨荫杭。杨绛先生说父亲不在学业上逼迫孩子们,讲究“顺其自然”;鼓励他们在喜欢的事情上下功夫,也因此成就了热爱文学的杨绛。

他给孩子足够的包容,唯一立下的规矩是“自立”。

而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反面案例呢?

孩子在商场撒泼打滚,非得买他看上的那件玩具;同学之间互相炫耀名牌鞋,大牌包,丝毫不体谅父母;18岁女儿转走父亲辛苦攒下的三百万去挥霍,还拉黑了父亲所有联系方式……

究其原因,是父母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没能教会他们独立。相比较物质资源,父母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正所谓,上行下效就是这个道理。

结语: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生豪门,终究要是要靠自己。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希望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故事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人间疾苦。

这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这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