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盛、何智丽、冯喆这些优秀的运动员,都是中国乒乓球界的骄傲代表,而指引这些人走上乒坛之路的,便是上海市卢湾区巨鹿路的体育教师兼乒乓球教练柯元忻。

可以说,若不是柯元忻教练那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中国的乒乓球坛将会失去很多人才。

作为乒乓球的功勋教练,柯元忻生命最后的时刻,仍然在教孩子们打球。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塑之才

1964年,上海市巨鹿路一小就已经被任命为"乒乓球重点学校",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柯元忻老师就肩负起了指导乒乓运动的重任,他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柯元忻的观念里,培养学生,就是要认准他们身上的巨大潜力,若是错过了任何一个人才,对于他的乒乓球事业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本着"体育运动从孩子抓起"的观念,他每年都会亲自来到幼儿园里面去招生,他会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了解他们身上的特点,也对他们是否会在乒乓球运动上书写辉煌有着最开始的判断。

在他的观点里,优秀的运动员必须要是爆发力好、够灵活、脑子好用、心理素质好等等条件共同堆积而成的。

孩子的性格也是柯元忻考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他的观念里,就算一个孩子拥有着一线球员的潜力,可他的性格不好,心理素质也不行,那么就绝对不能称得上是一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

有些方面的培养,一旦错过了黄金年龄恐怕就很难了,因此必须要从小开始抓起。

多年的教学,也让柯元忻有了一双慧眼,他只要大概去扫一眼,便能看出到底哪个孩子会是打球的料,后来知名度极高的陆元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选拔出来的。

当年,陆元盛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参加了一场比赛,柯元忻就在旁边观察。

那会陆元盛的个子还比较小,臂展也不够,在球桌上有点吃亏,他的对手是一位高年级的同学,很快就捕捉到了陆元盛的缺点,于是发了一个近网短球。

陆元盛知道这个球他肯定是接不上的,结果,谁都没想到的是,陆元盛灵机一动,突然蹿上了球台扣球,将这个球给接住了。

这一个扣球,显然是让柯元忻都没想到的,从此陆元盛便师从柯元忻,开启了最初的乒乓球生涯。

来到了柯元忻门下,陆元盛调皮的性格就展现出来了,还多了一个"人来疯"的外号,柯元忻也并没有打压他的天性,而是抓住了他的性格,将其运用到乒乓球台上。

在训练的过程中,柯元忻非常讲究方法,对他来说,成长的过程是极为宝贵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不能浪费每一天的宝贵时间。

这种观念下,柯元忻也始终没有办法得到休息,一年到头来,他也只会在大年30下午4点下班之后回家过上一个团圆年。

自己的生活,早已被柯元忻放下了。

他最初和女朋友走在一起的那段日子里,约会的时候只能看第四场电影,因为第四场电影一般都是在晚上8点左右,在那之后他也才能离开乒乓球台,这也是一天的最后一场电影了。

可那会他总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女朋友,因为每次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他都会不小心睡着。

后来,学校和家庭就成为了他出现的全部场地,特别是在有了孩子之后。

他笑着回忆起那段往事:"当时,我的自行车踏得飞快,抽空就赶回去洗一下尿布,这样艰苦生活大概有个2年的时间。"

到了第二天下午4点,他就会重新回到训练场里。

孩子们需要文化课学习,不过无论学习多忙,他都要求手下的孩子们一定要保持3到4个小时训练的时间。

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对于柯元忻来说是极为欣慰的,他也很享受这个过程,并将它当成了自己生命的几乎全部。

在每天下了班回家之后,差不多已经要到9点钟了。

劳累了一天的柯元忻依旧无法得到休息,他时时刻刻想着那些孩子们,也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性,用"大锅饭"的教育方式显然是走不通的,要对不同的队员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位合格教练的业务水平。

晚饭之后,他则会继续备课和书写教案,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他都会严格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那种严格的要求,也是教练当中罕有的。

他是乒乓启蒙教练中的权威人士,不过对于乒乓球,他还是会不断地去探索和求知。

为了弄清楚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乒乓球变化新形势,他还会亲自带着其他教练员一同去观摩世界顶级的乒乓球联赛,来揣摩乒乓球运动的未来。

此外,以身作则也是柯元忻的常态。

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圈内流行着一种威力很大的"弧圆球",在27届世乒赛上首次亮相,一下就显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柯元忻最初只是在电影上才见识过这种球,在现实中却没有找到任何的相关资料。

他只好照着比赛视频开始练习了起来,他说:"自己要搞清楚,才能去教学生,如果自己都是一知半解的,那么就是教不好学生的,没弄清楚的东西也就不要去教了。"

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那些经验,也被他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孩子们,督促他们获得提高。

在孩子们眼中,柯老师是"严师",也同样是"慈父"。

在2000年,柯元忻带着一群孩子专程前往广东去参加比赛,那会,紧张的赛程经常会让他们忙碌到夜晚。

小孩子们对于这种高强度的比赛始终是很难以适应,柯元忻为了保障孩子们能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还会默默买一些点心回来带给孩子们。

连续的作战同时,柯元忻教练还得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几天下来他就病倒了。

他也根本不愿意去医院耽误时间,吃了几粒药片后就赶忙继续投入到焦灼的比赛当中,正是因为他以身作则,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给学生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能一直坚持下去,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也是为了中国乒乓球的荣誉,从教这么多年,他依然没有忘记初衷。

在1965年和1966年这两年,是巨鹿路一小最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刻,"先锋杯"上也刻上了学校的名字。

柯元忻始终记得:"1966年2月6日,周总理出席了颁奖仪式。"

几十年下来,柯元忻早已是桃李满天下。

何智丽是39届世乒赛的女子单打冠军,她曾说过:"当时我是打直拍的,柯老师根据我的身高和爆发力特点,教我去打横拍,结果谁也没有料到,在改握横拍之后,取得了极大的效果。"

她也同时提到过:"如果当时柯元忻老师没有教我去握横拍,那么就没有我的世界冠军了。"

2005年春天,何智丽和其他奥运冠军一同回到了巨鹿路一小。

那一天巨鹿路一小非常热闹,小路的幽静不断被汽车的鸣笛声而取代,交警们也忙碌了好一阵时间。

当时的何智丽也是最受"追星族"们欢迎的,不断有人去找她签名和合影,她也非常忙碌。

在学校的教练组中,还有不少的教练是何智丽的粉丝,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有教练对柯元忻说:"柯老师,过来帮我和何智丽拍摄一张合影吧!"

老师们接连不断地走了过来,都希望能和何智丽拍摄一张合影。

柯元忻关心自己的学生也像是关心他的孩子那般,在活动结束后,柯元忻说:"其实何智丽每年回到上海都会来探望我,过几天,我们也约好了再见面,那个时候要好好聊聊,其实这几年,她过得也挺不容易的。"

让柯元忻记忆深刻的陆元盛也曾在1975年第33届世乒赛拿下了男子团体冠军,后来也走上了教练的道路,国家队男队和女队的教练他也都担任过。

获得成功的背后,柯元忻还是"自己"

随着这么多学生在世界级大赛中展露头角,柯元忻丝毫没有忘记初衷,仍然奋斗在教育一线。

他谦虚地说:"我成功了,是因为我的机遇好。"

而纵观柯元忻所处的环境,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上海巨鹿路小学搬了三次家,还换过六任校长,在教学本色方面,却依然被坚持了下来。

柯元忻的成绩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很多海内外的体校和俱乐部都希望邀请他能出面指教,还纷纷以高薪聘请,不过柯元忻始终都没有答应下来,在他的眼里,他也永远都属于巨鹿路一小,那是他的寄托。

有一年,柯元忻还受到了国际乒联的邀请到日本等国家讲课,当地的学校曾以极为优厚的条件邀请柯元忻留下。

学校听说后,还以为柯老师会选择在外面待上一段时间,结果,在讲课刚刚结束之后,柯元忻就再度出现在了师生们面前,他的敬业和奉献也被大家看在眼里,成为了全校师生们的楷模。

他看着一批批长大的孩子,也看着其中的不少孩子成才,这也是让柯元忻一直以来坚持下去的希望。

几十年下来,柯元忻肩、脚、手关节的疼痛和慢性病也越来越厉害了,在这些病痛的折磨下,柯元忻还是没有忘记自己那些老习惯,在平日的训练当中,他还是会最后一个离开。

退休之后,柯元忻依然没有离开学生和学校,他还成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这里也成为了乒乓球教练们交流和探讨乒乓球启蒙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上海乃至全国的同行们交流的场所。

对于自己的身份定位,柯元忻则认为自己一直是一个平凡的体育教师。

2017年10月,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10月12日,全国知名乒乓球启蒙教练、上海市黄浦区巨鹿路第一小学原体育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柯元炘,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74岁。

很多怀着沉重心情的人走进了柯元炘家的大门,其中不少都是他曾经带过的学生,也有记者闻讯后前往。

有一位和柯元炘共事多年的原巨一小副校长对记者说:"其实,你们恐怕不知道,柯老师原来只是一位乒乓球爱好者,在调入巨一小之后开始了乒乓球创业,他凭借着一股子热情,琢磨出了一套启蒙教育的方法。"

朱晓燕是柯元炘的学生,她也是体育界中的人士,柯老师走得太突然了,令她难以置信。

她还面对镜头说:"我前段时间还去探望他,没想到突然就走了,有一段时间我在学校帮助柯老师一起带训练,中间有几天他要外出去带比赛,专门用手写了几天的训练计划给我,非常认真仔细,和当年没有区别,让我非常感动。"

而且,柯元炘人生中的最后一天,还在教孙洪林的小孙女打球。

孙洪林是上海乒乓球协会副会长,他在柯元炘离世后写下了一篇悼念文章。

里面谈到:那天下午5点柯老师还跟我们挥手道别,没想到小孙女上的却是柯老师最后一堂课,想到这里,眼泪总忍不住夺眶而出,所以想用僵硬的文笔表达一下对于柯老师的缅怀之情。

他还将柯老师最后一堂课的视频给发了出来,让大家一起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乒乓球前辈。

上海乒乓球协会会长陈一平先生也同样非常悲痛,他说:"乒乓界人士有责任去好好总结,将柯老师的精神和经验给传递下去。"

其实,也就是在2017年,柯元炘才真正能够退休,有了休息的时间后,他还计划能在2018年春节去一趟日本北海道旅游,最终,这个简单的梦想也并没有实现。

时至今日,在全国少儿乒乓球的比赛中,从巨一小走出来的孩子依旧是佼佼者,这也是柯元炘打下的基础。

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就是看在柯元炘的名气,才选择将孩子送到巨一小去读书。

上海的乒乓界纷纷为柯老师的去世而感到惋惜,柯元炘为上海乒乓球运动所作出的贡献,将会一直被大家所铭记。

参考

国乒功勋教练离世!50余年培养多位世界冠军 大众网

何智丽"回家" 柯元炘"护驾" 东方网-文汇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