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1 15:42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 黃曉慧

8月19日下午,記者在溫嶺市大溪鎮雙呂村四姑嶺大神廟採訪時,發現一頂民國二十六年的甲帳,經研究發現,是極難得的民俗文物。

四姑嶺大神廟珍藏的這頂甲帳(廟裏人稱之爲“佛帳”)爲絲綢整繡,由尺帛組合起來,也可以稱爲百合帳。甲帳頂端寫着“四顧嶺大神廟”字樣,左右兩邊空白處寫着樂助人姓名,還寫着“經事呂岙盛君法”。

這頂甲帳上,每一幅都繡着神仙人物如八仙、值年值月值日值時四值功曹等,中間還有千手觀音像,另外還有南極仙翁,以及可能是文殊、普賢的佛像。此外,還有花鳥圖案,有些圖案上面還有文字,如“福壽好”“美麗”,有的是純文字,如篆書的“人壽月圓”。

甲帳上部八仙人物之間,寫有九句詩,詩句爲“甲帳居神百幅拖,重重霞錦與雲羅。繡工花草芬芳鬥,墨客騷人賦壽歌。輝煌百合殿堂春,五彩成文點綴工。乙帳居人無此好,宛同漢代樂尊神。善男信女同欣助”。

左右兩邊兩根垂着的飄帶上,則寫有“中華民國二十六年花朝村民潘理玉、潘哲木、潘哲同仝敬獻”字樣。民國二十六年是1937年,花朝就是農曆二月十二。

此外,還有一些方塊內容不是刺繡的,而是用毛筆書寫的文字,如“英靈顯赫”“浩氣長存”,還有絕句,如“盤龍繡鳳妙含章,嫩綠嬌紅巧樣妝。甲帳爭妍成百合,神前高掛彩流光”“百家集錦帳如裘,四顧花紋誰最優?共愛仙人物妙八,何無老子乘青牛”。

記者查閱了有關資料後得知,甲帳的典故出自《北堂書鈔》所引《漢武帝故事》:“上(漢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雜錯天下珍寶爲甲帳,次爲乙帳。甲以居神,乙以自居。”後因以“甲帳”代稱神帳。唐·羅虯《比紅兒詩》:“通宵甲帳散香塵,漢帝精誠禮百神。”甲帳就是廟宇中主神像前的帳。

四姑嶺大神廟相傳爲清初呂岙卓姓村民到金清捕魚,網得香爐而立廟,廟原主祀楊七郎和瘟司大帝,後由小廟改爲大廟,主神也由楊七郎改爲楊大郎,雕塑有楊家將全堂神像。該廟壽誕日爲每年農曆二月二,每逢此日,大神廟保下十八保信衆都要來獻祭祀祝賀神誕。這十八保包括原冠城鄉各村及高田、雙凌、閘頭、山後、上新建、下新建、五里涇等村。

這頂甲帳非常珍貴,從甲帳上留下的名字來看,現在可以考證身份的有三四人,如趙任是大溪鎮念母洋村地下黨員,德明中學(大溪中學前身)創始人(據《溫嶺縣地名志》);趙彌華(1912-1977),橋裏村人,清代拔貢趙模(曾歷任福建省莆城、建陽、建甌縣知縣)之子,畢業於上海美專,曾作中學美術教師,張直生《溫嶺書畫印人錄》有小傳,稱他於“新中國成立後,在濟南津浦鐵路局工作。一九七七年病逝山東,終年六十又六。趙彌華除擅長國畫花鳥外,於西畫、書法、篆刻無不涉獵,且均有造詣。畫風潑辣清新,時出新意”。

在溫嶠鎮工作的大溪鎮沈岙村人潘明奎說,帳上的潘理玉就是他的太公,而潘永山曾任沈岙保長,潘伯具即潘紹瑗,是民國時的浙江省省議會議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