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 分鐘

作者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祕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精彩導讀

多年來,我國普通高中辦學體制多樣化的確走出了新路,無論是公辦、民辦、混合所有制、中外合作、還是國際化學校等模式,探索實踐很多,也取得實質性成效。但在培養模式多樣化方面,似乎還不能兼顧得更全面一些。

我國教育成就基本面:高中階段教育趨於普及

改革開放40年,我國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教育的全民普及、體制改革、結構優化、佈局調整、師資建設、經費籌措和對外開放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教育對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所需開發的人力資源提供了有力支持,爲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從全國大中小學在校生規模來看,從1949年的“倒圖釘形”,到世紀之交的“金字塔形”,再到2018年前後的“正梯形”,全世界也就是三分之一的國家能做到這一點,這說明我國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及以上的國民受教育機會已顯著擴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對我國教育發展狀況均予以高度評價。

再看各級各類教育的毛入學(園)率,我國也進入同期全球中上收入國家行列,其中,包括普通高中在內的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從改革開放之初的20%提高到現在近90%。當然,我國同高收入國家的高中階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相比,還有較大的追趕空間。

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在黨的十九大對決勝“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新的重大戰略部署,進一步強調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明確要求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央2018年召開全國教育大會,對2035年中國教育現代化的中長期規劃進行了整體謀劃,並確定了2022年前的實施方案。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我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可能超過90%,如期實現普及的任務。按照“十三五”規劃預期目標,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可能超出,而中職學校規模可能達不到,國家規劃的“普職比”大體相當,從5:5調爲5.5:4.5,看來基本上不能落實,因爲2018年已達6:4,下一步的變化還要看地方政府對高中階段招生的調控程度。

此外,民辦普通高中佔比緩慢增加,2018年創近14%的新高,隨着《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實施條例》的逐漸完善,營利和非營利教育相關政策進一步配套,估計將有一些變化。

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尚未形成預期格局

當全國15-17歲的青年人絕大多數可以進入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就讀,在已經相對成熟定型的正規學校教育系統平臺上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現在看來在我國略顯水土不服。

多年來,我國普通高中辦學體制多樣化的確走出了新路,無論是公辦、民辦、混合所有制、中外合作、還是國際化學校等模式,探索實踐很多,也取得實質性成效。但在培養模式多樣化方面,似乎還不能兼顧得更全面一些。

目前,各地文理性質非常突出的頂級高中,其實對“喫不太飽”的學生非常舒服,因爲在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框架內,在走班制、分層教學、選課積學分,等等,還有AP先修課程,可以說比較紅火。同時,也不可否認,各地都碰到非常複雜的問題,就是更多學生湧入普通高中,那些“喫不下”的學生該怎麼辦?高考僅做對三分之一左右的題,差不多就是三年高中的“陪讀生”。

部分歐美國家在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後,採取特色高中、綜合高中、普職融合課等方式,也與升學相聯繫,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並非普通高中一定聘多少專業職業方面的專任教師,而是通過與職業院校、企業合作開設課程及實訓。

從我國十年教育規劃綱要到“十三五”教育規劃,國家一直在號召探索綜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多樣化發展,但估計依然被擱置,爲什麼呢?因爲我和有關部門商量過,十年前的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研討會,參會的主要是音院附中、體院附中、美院附中、外院附中的校長,如果今天再開同一專題研討會,來的還是這幾類附中校長嗎?他們說很有可能。

快十年了,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乏善可陳,沒有多少地區嘗試更多可能性,這表明現有制度具有非常穩定的慣性,校長們也被各種條條框框所束縛。所以,我寄期望的反而是社會資本和民間培訓機構,現在已經長出一些讓老百姓感到更爲有用的教育-學習方式,今天設想的未來學習中心及社會化學習平臺,也許爲今後普遍高中多樣化發展開闢新路,藉助校內外各方資源,可以爲學生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

置身學習型社會大局:普通高中的新定位

黨中央、國務院發佈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2035年的總體目標是,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爲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爲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2035年主要發展目標,可分爲三大板塊,一是構建一個大體系,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二是重點部署六個領域,包括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三是形成一個大格局,即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接下來,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也分成三大層面,一是總體要求,規定動作要做準,自選動作要創新,二是各級各類教育都要在提高質量、促進公平、鞏固普及、突出重點上更進一步,三是夯實基礎條件,創新制度保障。

黨和國家的中長期教育規劃,對普通高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普通高中五十人論壇的任務需要瞄準一些未來發展方向集中研究。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大家都看到了,這個課程方案中對以學科爲本位的學生核心素養規定得十分清楚,可以說完全基於正規學校教育制度體系,旨在鞏固基礎教育的全民普及水準。

在此基礎上,若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2011年版》界定的系列念看,在確認普通高中教育的同時,還認可了非正規教育、非正式學習、順帶學習和無約束學習的必要性,而這些都將構成學習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綜觀國際組織關於2030年前全球教育政策走勢的研判,一是公平,二是有用,三是師資,估計從國家教育政策頂層設計,直至每所基層高中學校規劃,都會關注這三大要點。

我國教育制度體系已經開始網格化升級,儘管還沒完全細化人力資源市場同國民教育體系的關聯,但大勢所趨的是,淡化以普通教育爲“篩子眼”的“篩子效應”。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在未來5-10年基本定型,義務教育後直至高等教育的升學通道,將形成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學習者與學校之間雙向多次選擇,主要方式是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分類招考、註冊入學,普遍高中將是學習型社會立交橋的某一節點。屆時,中國人的學習型社會類似上海世博園中國館,基礎教育必須把學習型社會四根基石築牢,上面的倒傘狀則是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深度融合混搭發展的網格化平臺。

中國教育-學習資源:正在處於“戰國時代”

預計2035年前,我國將努力打好一套組合拳,“考招制度改革鞏固到位、互聯網+學習平臺用好、學分銀行和國家資歷框架推展”。其中,互聯網+教育-學習,將以往的老師和學生關係,泛化爲師者和學習者的關係,中國教育和學習資源正處在烽煙四起的“戰國時代”,“能者爲師、願者爲生”必然成爲新的常態。

黨的十九大報告單列網絡教育,深層次的意義在於,期望搭建廣義的網格化教育,促進傳統技術和新型技術相聯繫、虛擬網絡和實體平臺相結合。因此,未來學習中心是一類平臺,此外,還有學習羣、學習站、學習單元、學習社區,等等,都將融入學習網格化的生態系統。

如果把教育拓展爲教育-學習的話,這盤棋會下得非常大。2018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達到3.7萬億元的歷史最高點,同時,窄口徑非財政經費接近1萬億元,加上廣義的社會投入,約爲1.5萬億元,今後政府和市場兩大資源繼續做大,更多民間資本進入泛化的教育-學習領域,在多元資源平臺開放的條件下,人們將擁有更爲多樣化的選擇。

黨和國家部署2035年前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長遠意義在於創新教育服務業態、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我國教育-學習相關的制度創新和體制改革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深水區。不要小看人工智能系統的介入,這會深刻改變人的學習環境、模式、效能,也許過若干年後,回頭看普通高中尚未涉及人工智能系統的今天,一定會有很遠的歷史感。從更遠期看,普通高中能否作爲獨立制度單元存續,還是個問題。

期望21世紀中國人的教育連同學習,能夠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爲有用,更可持續,使億萬人民羣衆更加滿意。

本文整理自由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和北京聖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主辦,校長派·校長智庫教育研究院協辦,普通高中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承辦的“2019尋找未來學校——普通高中教育五十人論壇”,張力主任修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