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個孩子的媽媽用一個誇大的事實,想引起孩子的重視,改掉上網的習慣,可是媽媽的這個誇張有些大了,孩子的狀態是對手機和網絡有些上癮,但絕對不是網癮,網癮的孩子是沒有辦法堅持上學的,更別提學習成績。我有一個來訪者,在諮詢中,多次表露出對父親的不屑,並且表示他再也不會相信爸爸了,可是在接下來諮詢中談到他的鼻炎很頑固時,我問道:“你沒有想辦法治一下嗎。

本文由樹輝老師原創

一個人覺得自己很無力的時候往往有兩種可能,第一是他覺得自己就這樣了,無法改變了。第二是他覺得沒有人可以幫到自己,似乎他已經被拋棄了。這一點可能和我們家長從經驗的角度得出的認知有所不同,在面對一個沒有動力孩子的時候,家長往往認爲是孩子的生活條件太好了,太懶惰而導致沒有動力,其實這僅僅是個表面現象,實質上是孩子從父母那裏感受到了深深的無力。

樹輝分享 | 那些被誇大的事實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我有一個來訪者,在諮詢中,多次表露出對父親的不屑,並且表示他再也不會相信爸爸了,可是在接下來諮詢中談到他的鼻炎很頑固時,我問道:“你沒有想辦法治一下嗎?”來訪者想都沒想就告訴我:“沒用的。”我很詫異,問道:“爲什麼?”來訪者回答:“我爸爸和我說的。”我更詫異了,繼續問:“你爸爸是醫生嗎?”來訪者:“不是,但是我爸爸說事兒一般都很準。”我幾乎要暈倒,心想:“剛纔是誰說以後再也不信他爸爸講的話了呢?”這便是我所講的在關係中形成的無力感,尤其是他那句:“我爸爸說事兒一般都挺準”,可見從小到大爸爸在他的潛意識裏植入了多深的無力感啊,鼻炎好不好都由他爸爸說了算。

前兩天的一個諮詢中,一個上初二的小姑娘很痛苦地告訴我自己有網癮,可是通過和她二十分鐘的溝通我沒有發現她有網癮的跡象,我問孩子:“是誰告訴你有網癮的?”她說:“是我爸媽。”我繼續問:“他們憑什麼斷定?”孩子抬起頭看着我說:“我一上網就不能自拔,說好一個小時,看兩個小時都停不下。”我說:“我也是,有時候刷手機到很晚。”女孩兒楞了一下看着我:“難道這還不算網癮?”我平靜地看着孩子:“我沒耽誤工作啊,手機誰不愛看?你耽誤學習了嗎?”孩子回答:“沒有,我平時住校,而且成績一直不錯,就是週末看。”我答道:“那就不算網癮,只不過你上起網會有些上癮,但是上癮可不是網癮……”

聽我說完,孩子頓感輕鬆,常常嘆了一口氣:“我這下可放心了,我還以爲自己沒救了呢……”這個孩子的媽媽用一個誇大的事實,想引起孩子的重視,改掉上網的習慣,可是媽媽的這個誇張有些大了,孩子的狀態是對手機和網絡有些上癮,但絕對不是網癮,網癮的孩子是沒有辦法堅持上學的,更別提學習成績。因此面對父母誇大了的事實,孩子感到深深的無力,如果哪一天這個孩子真成了網癮,父母的誇大很有可能起到了一個核心的推動作用。

樹輝分享 | 那些被誇大的事實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如果生活中的你時常會有一些無力感,那你要檢驗一下,從小形成的親子關係裏你有沒有一些類似的體驗,至少有一個總愛誇大現實的媽媽或者爸爸,如果曾經有過,你可能早已在不知不覺中繼承了這一點,那從現在開始你就要有意識的和這些負性的誇大模式分離,否則,你的潛意識裏總喜歡和一些災難性的想法在一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