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者眼中的趙松教授,就是這樣一隻燒製完美的骨瓷:一眼看去隨和圓融,可是隻要論及他的病人、他的專業、他的科室,那隱藏在內裏的“硬骨”就會乍現光華。趙教授:中國的開胸手術做的非常好,在國際醫學界也是被廣泛認可的。

“根據年輕醫生的特點,讓他儘快掌握新技術新方法。學科帶頭人不是你自己做,你要使整個團隊都能做,才能夠強!”

——趙松

骨瓷,在黏土中加入食草動物的骨粉燒製而成。其表細膩潤澤,其質細密堅硬。記者眼中的趙松教授,就是這樣一隻燒製完美的骨瓷:一眼看去隨和圓融,可是隻要論及他的病人、他的專業、他的科室,那隱藏在內裏的“硬骨”就會乍現光華。

你無所謂自己身體可他們一直在努力

趙教授:中國的開胸手術做的非常好,在國際醫學界也是被廣泛認可的。可是爲什麼我們努力發展胸腔鏡微創手術治療?

記者:爲了傷口小一點,疤痕不明顯?

趙教授:這只是外在表象。以前胸外科的開胸手術,切口最長能達到20多公分。有些手術還需要取出病人的一根肋骨,或者把肋骨切斷。切斷之後,再用開胸器來開胸,病人創傷大,恢復期長。

記者:微創手術就完全可以避免這樣的大創口?

趙教授:以創傷相比,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所以不要說“沒用”,你的身體每一寸肌膚、每一塊骨骼,都是你最寶貴的財富。尤其是人體的12對肋骨,共同形成胸廓保護內臟:上部肋骨保護心胸肺,下部肋骨保護肝臟和脾臟。每根肋骨都有用。在肋骨的保護下,除非遇到車禍等大碰撞,日常磕碰都不會出大問題。可是你取出肋骨後,你的臟器等同於失去了保護罩,稍一磕碰就可能造成肝破裂或脾破裂,威脅生命。

胸外科醫生有義務讓自己更優秀

記者:請介紹一下在胸外科有哪些微創外科的應用呢?

趙教授:中國的胸部微創理念從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至08年之後在全國普及開來。從最開始只能用於一些簡單的胸外手術,到現在幾乎胸外科所有的手術都可以開展微創。

在開胸手術的年代,食管這個位置是比較難做的,特別是淋巴結的清掃或者肺癌、食管癌手術做淋巴結的清掃。爲什麼難呢?一是因爲肉眼看不到,二是喉管神經旁往往有淋巴結,我們很害怕損傷喉管神經。現在藉助胸腔鏡,不僅可以看到,而且定位也比較精準。

所以對於微創在胸外科的應用,醫生和病人都是受益的。

記者:因此現在很多人都追捧微創的概念,尤其病人,他會主動去要求:我能不能微創?

趙教授:是的。而且我支持這種主動積極的行爲。正如習總書記所說這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現在是信息時代,病人有廣泛的信息獲得渠道,他得了什麼病之後他馬上就要上網去查。要找好的醫生、要找好的醫院,都有哪些先進的方法、哪些效果好的方法,他都能瞭解到。

這就對我們醫生有了要求。你只有是優秀的,別人才能看到你;只有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優秀,別人才能找到你!

臨淵戰慄不如退而拉網

記者:河南省長期是我國食管癌高發地區,請問這個食管癌主要發病的原因有哪些?

趙教授:食管癌的發病,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特徵。像廣東,也有高發地區;像河南林縣,它的食管癌發病率全國第一。總體來看,沿着太行山山脈這個區域都是高發區。

記者: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嗎?

趙教授:水質、土壤有關,還有就是生活習慣。比如林縣的人,愛喫酸菜、泡菜這類亞硝胺類含量較高的食物。現在大家都在有意識改變這個生活習慣。

記者:現在咱們在食管癌的防治方面有哪些新的進展?

趙教授:對河南食管癌的研究由來已久。以前沒有軟質的胃鏡,大面積的食管癌人口普查非常有難度。後來,得益於沈瓊教授所建立的食管拉網細胞學方法,解決了食管癌和癌前增生的早期診斷問題。

記者:您能通俗的講解一下這個“拉網”是怎麼回事嗎?

趙教授:通俗點講,接受檢查時喫一粒“藥”,這個藥其實是帶有乳膠氣囊與套網的乙烯塑料管。吞入後,會給它充氣,然後緩慢將充盈的囊從食管內拉出。這時候,網上就黏連了食管細胞,隨後做細胞學檢查。

這個拉網,我可以下到食管20公分的地方,做一個拉網檢查,這時候發現有脫落細胞有癌細胞的話,那就可以判斷這個20公分以上是有癌變的。20公分拉網做完之後沒有,我還可以再下到30公分來做。30公分也沒有,可以再往下。如此反覆,可以把整個食管都檢查了。

這樣就可以早期發現,早期發現就可以早治。

記者:在食管癌的診治方面,河南省也走在前列。

趙教授:是的。比如說林州市的一家腫瘤醫院,一年做1700例手術,大概有1300例都是食管癌病人,其中80%是外地或者外省的病人。

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因爲林州這個地方,中央、北京的醫療隊、鄭州的醫療隊都有入駐,常年駐紮了很多專家在當地做研究。看的病例多、治療的病例多,自然技術也會提升迅速,然後去的人就更多。

篳路藍縷啓山林 至真質純育後人

國內的醫院,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心、胸不分家。隨着現代醫學專業的細化,心胸外科逐漸分成胸外科、心臟外科。可以說,鄭大一附院胸外科的“獨立”之路,是趙松教授率隊,披荊斬棘走出去的。

說是率隊,其實在2002年從心胸外科分離成立胸外科的時候,整個團隊加他一共才4個人。到現在,已經從最初的35張牀位發展到200張牀位,從4個人“壯大”到擁有主任醫師、教授等在內的100餘名醫護人員。

最讓趙松教授欣慰的,就是胸外科人才的“年輕態”。

趙教授:我們胸外科,除了我年齡最大,其餘都比我年輕,很多基本上都是40歲或者40歲以下的年輕人。三個副主任兩個40歲,一個36歲……

記者:能講講您是如何培養年輕的胸外科醫生在臨牀工作中快速進步的?

趙教授:這個問題我還是有發言權的。第一,最關鍵的,我覺得年輕人進步不進步、進步的快慢,取決於個人。就是看年輕人自己有沒有上進心、有沒有責任心。

第二,就是學科帶頭人的理念,他對年輕一代的培養是否足夠重視。具體到我們科,我要求年輕醫生,一是要不斷的到國內、國外先進的單位去學習,二是要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會議。

哪個地方開展某一種疾病治療比較好,或者某一種技術比較好……作爲學科帶頭人,你得要隨時關注,時刻掌握國內、國際本學科的發展理念、新的技術、新的方法。

記者:年輕一代的進步,需要老一代的鞭策,更需要爲他們籌謀。

趙教授:是的。鼓勵他們、給他們定要求、更要“放手”。在保證病人安全前提下,一定要讓青年醫生多做多看。像現在,我們科兩個剛40歲的主任,都已經各負責一個病區。

年輕一代培養起來了,他們對於下面更年輕一代的培養,也是盡心盡力。這樣整個科室就有一種爭上游同進步的好氛圍。這纔是學科帶頭人該做的。不是你自己做鳳頭,你要帶領整個團隊都能夠獨當一面。

— 醫 者 檔 案 —

趙松,男,1963年生,中共黨員,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是全國十佳住培管理工作者、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現任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河南省胸部腫瘤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河南省醫學重點學科(胸外科學)負責人、鄭州大學肺癌診療研究中心主任、鄭州市胸部腫瘤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河南省醫學會胸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常委、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肺癌學組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胸外科學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微創外科專家委員會常委、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模擬醫學教育分會副理事長、中國醫師協會畢業後醫學模擬教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近五年來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SCI論文5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獲得科研成果5項,其中省部級2項,市廳級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近五年完成課題10項,其中省部級4項,市廳級6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