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3日,在夏威夷火奴魯魯的日本文化中心,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向來訪的法國貴賓致以熱烈問候,感謝她爲一支二戰中的美軍部隊頒發法國國家最高榮譽--榮譽軍團勳章,以表彰這支部隊的傑出貢獻。

這就是第442團級戰鬥隊,一支日裔組成的美國軍隊。

奧巴馬簽署爲442團授予國會金質獎章的文件(最右邊穿西裝者是美國陸軍第一位亞裔四星上將,前陸軍總參謀長,現任老兵事務部長埃裏克·新關)

日裔美國人:一人當兵,全家光榮

這要從1940年9月14日說起,在歐洲戰爭爆發整整一年以後,《伯克-沃茲沃斯法案》(Burke-Wadsworth act)生效,美國纔開始進行義務兵徵召。遍佈全國的徵兵委員會把徵兵通知發到家家戶戶,包括夏威夷的15.8萬和美國本土的12.7萬日裔,其中大多數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和俄勒岡等西海岸各州,這些家庭的父母們多數是在1924年美國收緊日本移民控制之前來到美國的。

1924年之前,日本政府自動賦予在國外出生的日本人後裔日本國籍。1924年之後,要求他們的父母向日本在當地的領事登記方可入籍。所以不少二代日本移民是有日本美國雙重國籍的。美國社會對日裔本來就有很嚴重的歧視情緒,加之二戰臨近,美國人更有理由認爲雙重國籍是不忠誠的表現,日裔有可能在美國與日本開戰時充當間諜和第五縱隊,進行破壞活動。日裔社團的領袖爲了證明自己,號召二代移民向日本領事機關提出書面申請,放棄日本國籍,以示忠誠。1940年8月,日裔美國人公民聯盟(JACL)的主席Walter Tsukamoto在日裔集會上公開號召"每一個日裔美國人爲了保衛他的國家而獻出生命"。1941年8月,他的繼任者說的更直白,"我們送去參軍的人數就是我們忠誠所在的最有力證據。"

整個日裔社區自豪地揮舞着星條旗和日章旗,唱着英語和日語的傳統歌曲,歡呼着"板載"(日語"萬歲"之意)和"Good Luck",把自己的兒子們送去參軍。他們希望這樣能讓那些對他們忠誠的懷疑煙消雲散。同時他們也希望日美之間能避免開戰,他們的兒子也就不會處在尷尬的境地。

1940年的徵兵中,夏威夷有3000人蔘軍,其中一半是日裔或者有日本血統。由於海軍、海軍陸戰隊和陸軍航空兵都不願意接收日裔美國人,他們只好去了陸軍。到1941年春,在夏威夷的斯科菲爾德兵營已經有一千餘名日裔美國人新兵在進行基礎訓練,西海岸也有同樣數目的日裔新兵散編在新兵訓練中心。

一名日裔士兵休假回家探望即將被遷往強制安置營的母親

從公民到賤民

珍珠港事變讓日裔的處境一下子變得尷尬起來。珍珠港的巨大損失讓美國人感到震驚和恐懼。一時間風聲鶴唳,到處傳出日軍進攻或登陸的消息,負責西海岸防務的第九軍區(IX Corps Area)司令約翰·德威特(John Dewitt)在珍珠港事件第二天接到了35架次日本戰鬥機來襲的警報,實際上沒有一次是真實的。儘管他在給羅斯福總統的報告中承認沒有任何一起日裔美國人發動的破壞得到證實,但在他看來,這種暫時的平靜只是一個"令人不安的和確定無疑的信號,說明破壞活動是遲早要發生的"。他向總統建議,把日裔美國人從加利福尼亞、俄勒岡和華盛頓州的沿海地區"疏散"。

實際上羅斯福總統早就在考慮這個問題,命令海軍情報部門進行祕密調查。就在珍珠港事件前一個月,一份關於西海岸日裔的報告送到了白宮。這份芒森報告(Munson Report)稱:總的來說,"在西海岸不存在什麼´日本人問題´","大部分日裔是忠於美國的,至少也可以指望他們爲了免於被送進集中營而安分守己。"但是也不能排除"有一些日裔會把炸彈綁在腰上,成爲人體炸彈","如果有間諜活動的話,最危險的在於他們可以在西海岸非常便捷地利用陸路和水路運送人員和物資。"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後,1942年2月19日,羅斯福總統發佈了著名的9066號總統令,賦予陸軍部在任何指定地點驅逐任何人的權利。美國政府像一戰期間美國對待德裔僑民一樣,將美國本土的12萬日裔不經甄別和審判關進了集中營。其中三分之二是有美國公民權的二代移民。

"牢記珍珠港":不成功,便成仁

1942年6月12日,從夏威夷國民警衛隊第298和299步兵團原編成內被抽調出來的1432名日裔士兵被解除武裝,運往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以他們爲主體成立了新的第100步兵營。被派往100營的白人軍官和軍士特意受過心理學訓練,以便觀察他們的忠誠程度。100營的日裔成員中每八人中就有一人受過大學教育。之後的一年中,他們在美國本土的軍營中手持木槍受訓。每天不僅要面對大強度的訓練,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美軍的歧視和侮辱。他們不介意被稱爲"JA"(日裔美國人)或者"Nisei"(二代移民),但是受不了被叫做"Japs"(日本鬼子)。他們不停地問上級,我們到底什麼時候能上戰場?

1943年9月2日,以"牢記珍珠港"作爲自己的部隊格言的100營在北非的奧蘭登陸,編入第一支投入地面戰鬥的美國陸軍部隊第34步兵師,成爲第一支投入地面戰鬥的美軍日裔部隊。他們的真正考驗是在意大利的卡西諾山防線。在"拼了"(Go For Broke)的口號聲中,這些個子矮小的日裔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完全不顧自己的傷亡,讓友軍喫驚,更讓敵人膽寒。由於戰功卓著,他們原定爲首個進入羅馬城的美軍部隊,但在最後一刻,被命令讓給了友軍。他們的頂頭上司,時任美軍第5集團軍司令馬克·克拉克將軍,就是後來在朝鮮代表聯合國軍與志願軍簽署停戰協定的那位,在他的自傳裏回憶道:"100營是第5軍最有價值的資產","他們在意大利戰役中從頭到尾都充滿了英勇無敵的氣概"。

一方面出於戰時亟需兵源的現實考慮,一方面也爲了給日裔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1943年1月羅斯福總統下令在拘禁日裔的集中營裏招募新兵,成立完全由日裔組成的新部隊--第442團級戰鬥隊。他的那句"美國精神不是,也永遠不是種族主義和血統論的溫牀"成了直到今天美國日裔仍然津津樂道的名言。甄別測試裏最關鍵的一題是這麼問的:"你會不會放棄對美國的忠誠,轉而效忠或者服從日本帝國或者其他任何外國政府、勢力和組織?"每一個加入442團級戰鬥隊的日裔都以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

442團級戰鬥隊的編制包括第552戰鬥炮兵營,第232戰鬥工兵連和三個步兵營,滿編3800人。在經過一年半的訓練以後,1944年6月442團級投入歐洲戰鬥,100營加入,編爲該團的1營。1944年10月底,在法國孚日戰役中,442團爲了解救被圍困的141步兵團1營的200餘名美軍,付出了800人的傷亡,平均付出三個士兵的傷亡救回一個友軍。因爲被救的美軍大部分來自得克薩斯,所以442團贏得了"得克薩斯拯救者"的綽號。而實際上,442團的日裔士兵絕大部分是佛教徒。

只要看看他們得到的嘉獎就明白這支部隊經歷了怎樣的一場戰爭,而且他們的主要部分還只打了一年多時間。第442團在整個二戰共獲得7次總統部隊嘉獎(101空降師也只獲得2次、陸戰1師3次)、21枚榮譽勳章(其中20枚爲戰後追授,整個二戰包括戰後追授美軍榮譽勳章總共只頒發464枚)、52枚優秀服役十字勳章(包括19枚後來轉爲榮譽勳章,美軍整個二戰共頒發5千枚優秀服役十字勳章)、1枚優秀服役勳章、560枚銀星勳章、22枚軍團優異勳章、15枚士兵勳章、4000枚銅星勳章(包括1枚後來轉爲榮譽勳章)、9486枚紫星勳章(紫心勳章是美軍專門頒發給在戰鬥中負傷的普通士兵的勳章)等。442步兵團的第100步兵營則被譽爲"紫心營"。

442團在本土接受訓練

日裔情報人員:學好日語,保衛美國

如果以作戰勇敢和犧牲精神而言,100營和442團無疑是日裔美軍的佼佼者。但是說到對戰爭進程的影響,可能日裔軍事情報人員的貢獻纔是最大的。

美軍情報機構對二戰的準備非常不充分,既沒有足夠的編制人手,也沒有豐富的經驗。信號情報部門要稍好些,至少有幾個監聽站,但是面對迅速擴大的戰局,也沒有足夠的日語人才負責監聽。1941年6月,與日本的關係日漸緊張,陸軍情報局(MID)海軍情報局(ONI)和聯邦調查局(FBI)的日語專家在康奈爾大學召集七所大學的日語教師開了一次日語教學情況的摸底會議,當時全美國大學裏註冊學習日語的白人加起來也只有60人。指望民間的力量提供戰爭急需的日語人才是不現實的了。1941年11月1日,美軍情報部門在駐紮在舊金山要塞(今天舊金山休閒公園的一部分)的第四軍指揮部里正式成立了第四軍情報學校,專門培養軍事情報部門的日語人才。負責的情報軍官從西海岸參軍的1300多名日裔軍人中挑選了60人入校學習。

相磯藤雄(John Fujio Aiso)被選中,從原來的部隊調到新成立的日語情報學校。他是典型的"別人家孩子",1909年出生於加州好萊塢伯班克近郊,13歲就當選所在中學的學生會主席,引起了學生家長抗議,校長爲了不讓一個日裔當主席最後乾脆解散了學生會。此事讓他成爲日裔中的標誌性人物,南加州的日裔父母都以他爲榜樣教育子女。後來他換到好萊塢中學讀高中,以最優成績畢業,榮任畢業致辭者,擅長辯論,但是因爲是日本人,被禁止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演講比賽。在美國和日本的一流大學念過書,1934年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戰前,他是獨立開業的律師,正準備結婚。一句話,簡直是人生贏家。

他進了第四軍語言學校後不久,陸軍部把服役的年齡上限修改爲28歲,這樣他就已經超齡,John Fujio Aiso想申請退伍,早日回去與未婚妻完婚。但是他的長官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說"你的國家需要你"時,他被鎮住了,當場表示堅決服從命令。他後來回憶說,這是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從來沒有哪個美國人告訴我這是我的國家。

因爲很難找到精通英語日語又能通過政審的日裔學員,找到稱職的日語教師就更難了。加上年齡成熟,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大頭兵John Fujio Aiso成了最有前途的一個。他本來是以學生身份加入日語學校的,一進校就成了助教,首席講師,後來又當了教務長,一直幹到到1945年。整個二戰期間,學校共培養了6000多名合格學員,其中85%是二代日裔。除了一些早期學員成爲種子教師,大部分學員都在太平洋戰區和中緬印戰區服役,負責審訊日軍戰俘,看管戰俘營,收集和翻譯日軍文件,在各級參謀部門,負責高級談判的翻譯,有時還要參與作戰。

美軍能贏得中途島海戰,擊斃山本五十六,拿下菲律賓海戰,都有他們培養出來的日裔情報人員的一份功勞。整個二戰期間一直是麥克阿瑟將軍首席情報官的查爾斯•威洛比評價日裔情報人員的工作"讓戰爭進程縮短了兩年"。爲了保密,他們的貢獻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着美軍二戰軍事情報檔案的公開才公之於衆。

克拉克將軍爲442團授予總統嘉獎飾帶

被忽視的日裔女性

而二戰中參加美軍的日裔女性則更不爲人所知。不管是當時,還是今天,她們不僅要像她們的兄弟一樣面對種族歧視,還要面對來自家人和社區的性別壓力。

她們參加的是美國婦女軍團和美軍護士部隊。主要的工作都是一些接線員、護士這樣的後勤服務崗位,一般並不會直接暴露在戰火下。她們參軍的原因很多,也並不都像男人們那樣爲了證明什麼。有的人是爲了希望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自己已經在軍中的兄弟早日回來。有些是爲了得到離開家旅行或者上學的機會。Chrrey Shiozawa說她1944年加入美國婦女軍團是"這輩子最值得的一件事",後來她用加利福尼亞州政府提供的退伍兵貸款唸了大學。她參加了加大伯克利分校的社會工作培訓項目,拿到了資格證書,戰後成爲一名奧克蘭社會福利部門的顧問。退休後還一直住在用退伍兵貸款買的房子裏。

但是能走出這一步對她們中很多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她們不僅要通過和男性一樣的政審和體檢,還要忍受集中營日裔社區裏的流言蜚語。在集中營裏,日裔社區仍然保留了家長制的傳統氛圍,對那些表現出參軍意願的女孩子,很快會有她們是"性淫亂"的之類指責。或者擔心她們走出集中營,進入軍營,會成爲白人們的玩物。部分地由於她們是分散在各個不同的部隊服役,而且人數也非常少。即使到了今天,她們的那段經歷仍然被有意無意的忽視。比如夏威夷大學在建的二代日裔移民老兵遺產中心,對她們也沒有提到一個字。

一張100營士兵的合影

"每一個日裔老兵的個人英雄主義和犧牲精神,都是我們今天所享受的自由的堅實保障",文章開頭那位太平洋艦隊司令的話,也許可以作爲這些男女軍人二戰經歷的最好解釋。對了,這位司令本人,和他致辭裏提及的另外三位嘉賓,一位現任夏威夷州州長,一位原夏威夷州州長和日本駐夏威夷總領事,都是日本人,或者日本人的後裔。

(責任編輯:李德全 CM034)

日裔情報人員:學好日語,保衛美國

如果以作戰勇敢和犧牲精神而言,100營和442團無疑是日裔美軍的佼佼者。但是說到對戰爭進程的影響,可能日裔軍事情報人員的貢獻纔是最大的。

美軍情報機構對二戰的準備非常不充分,既沒有足夠的編制人手,也沒有豐富的經驗。信號情報部門要稍好些,至少有幾個監聽站,但是面對迅速擴大的戰局,也沒有足夠的日語人才負責監聽。1941年6月,與日本的關係日漸緊張,陸軍情報局(MID)海軍情報局(ONI)和聯邦調查局(FBI)的日語專家在康奈爾大學召集七所大學的日語教師開了一次日語教學情況的摸底會議,當時全美國大學裏註冊學習日語的白人加起來也只有60人。指望民間的力量提供戰爭急需的日語人才是不現實的了。1941年11月1日,美軍情報部門在駐紮在舊金山要塞(今天舊金山休閒公園的一部分)的第四軍指揮部里正式成立了第四軍情報學校,專門培養軍事情報部門的日語人才。負責的情報軍官從西海岸參軍的1300多名日裔軍人中挑選了60人入校學習。

相磯藤雄(John Fujio Aiso)被選中,從原來的部隊調到新成立的日語情報學校。他是典型的"別人家孩子",1909年出生於加州好萊塢伯班克近郊,13歲就當選所在中學的學生會主席,引起了學生家長抗議,校長爲了不讓一個日裔當主席最後乾脆解散了學生會。此事讓他成爲日裔中的標誌性人物,南加州的日裔父母都以他爲榜樣教育子女。後來他換到好萊塢中學讀高中,以最優成績畢業,榮任畢業致辭者,擅長辯論,但是因爲是日本人,被禁止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演講比賽。在美國和日本的一流大學念過書,1934年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戰前,他是獨立開業的律師,正準備結婚。一句話,簡直是人生贏家。

他進了第四軍語言學校後不久,陸軍部把服役的年齡上限修改爲28歲,這樣他就已經超齡,John Fujio Aiso想申請退伍,早日回去與未婚妻完婚。但是他的長官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說"你的國家需要你"時,他被鎮住了,當場表示堅決服從命令。他後來回憶說,這是我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從來沒有哪個美國人告訴我這是我的國家。

因爲很難找到精通英語日語又能通過政審的日裔學員,找到稱職的日語教師就更難了。加上年齡成熟,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大頭兵John Fujio Aiso成了最有前途的一個。他本來是以學生身份加入日語學校的,一進校就成了助教,首席講師,後來又當了教務長,一直幹到到1945年。整個二戰期間,學校共培養了6000多名合格學員,其中85%是二代日裔。除了一些早期學員成爲種子教師,大部分學員都在太平洋戰區和中緬印戰區服役,負責審訊日軍戰俘,看管戰俘營,收集和翻譯日軍文件,在各級參謀部門,負責高級談判的翻譯,有時還要參與作戰。

美軍能贏得中途島海戰,擊斃山本五十六,拿下菲律賓海戰,都有他們培養出來的日裔情報人員的一份功勞。整個二戰期間一直是麥克阿瑟將軍首席情報官的查爾斯•威洛比評價日裔情報人員的工作"讓戰爭進程縮短了兩年"。爲了保密,他們的貢獻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着美軍二戰軍事情報檔案的公開才公之於衆。

克拉克將軍爲442團授予總統嘉獎飾帶

被忽視的日裔女性

而二戰中參加美軍的日裔女性則更不爲人所知。不管是當時,還是今天,她們不僅要像她們的兄弟一樣面對種族歧視,還要面對來自家人和社區的性別壓力。

她們參加的是美國婦女軍團和美軍護士部隊。主要的工作都是一些接線員、護士這樣的後勤服務崗位,一般並不會直接暴露在戰火下。她們參軍的原因很多,也並不都像男人們那樣爲了證明什麼。有的人是爲了希望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自己已經在軍中的兄弟早日回來。有些是爲了得到離開家旅行或者上學的機會。Chrrey Shiozawa說她1944年加入美國婦女軍團是"這輩子最值得的一件事",後來她用加利福尼亞州政府提供的退伍兵貸款唸了大學。她參加了加大伯克利分校的社會工作培訓項目,拿到了資格證書,戰後成爲一名奧克蘭社會福利部門的顧問。退休後還一直住在用退伍兵貸款買的房子裏。

但是能走出這一步對她們中很多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她們不僅要通過和男性一樣的政審和體檢,還要忍受集中營日裔社區裏的流言蜚語。在集中營裏,日裔社區仍然保留了家長制的傳統氛圍,對那些表現出參軍意願的女孩子,很快會有她們是"性淫亂"的之類指責。或者擔心她們走出集中營,進入軍營,會成爲白人們的玩物。部分地由於她們是分散在各個不同的部隊服役,而且人數也非常少。即使到了今天,她們的那段經歷仍然被有意無意的忽視。比如夏威夷大學在建的二代日裔移民老兵遺產中心,對她們也沒有提到一個字。

一張100營士兵的合影

"每一個日裔老兵的個人英雄主義和犧牲精神,都是我們今天所享受的自由的堅實保障",文章開頭那位太平洋艦隊司令的話,也許可以作爲這些男女軍人二戰經歷的最好解釋。對了,這位司令本人,和他致辭裏提及的另外三位嘉賓,一位現任夏威夷州州長,一位原夏威夷州州長和日本駐夏威夷總領事,都是日本人,或者日本人的後裔。

(責任編輯:李德全 CM03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