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京城的布局,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建造的。元大都要比今天的北京内城大得多,突厥语称为“汗八里”。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元大都是北京建城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它奠定了现代北京城的基础,确定了城市的位置、内城水系以及城市中轴线等重要的城市构架。与现代北京城相比,元大都的位置更北一些,它的皇宫把现代的北海公园包括在内。而元大都的总设计师,是一个叫做释子聪的汉族和尚。

释子聪的俗家姓名叫做刘秉忠,原名刘侃。1232年,刘秉忠17岁时,进邢台节度使府中做令史,也就是秘书。不久,因不甘于埋没在平庸乏味的文牍工作中,他弃职隐居,后拜虚照禅师,出家为僧,法名“子聪”。

1242年,海云禅师奉召觐见忽必烈路过大同,他听说刘秉忠博学多才,就特意邀他一同前往藩邸。刘秉忠精通邵雍皇极之书,善观易经像数、六壬遁甲等,在藩邸同忽必烈谈论天下大事、治国方略,皆对答如流,对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很欣赏他的才能,就把他留在身边。

而忽必烈自1251年受命统治漠南汉地以来,针对汉人地区的特点,重用汉人,实行汉制,触犯了蒙古贵族顽固派的好处,很多贵族反对他,甚至发起过武装叛乱。他决意以迁都来削弱反对派的势力,脱节反对派的牵制。他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定都燕京,并命令刘秉忠赴燕京规划营建。

1267年,新都城正式开始营造,时任光禄大夫的刘秉忠作为总规划师在规划元大都的布局时,按照《周礼·考工记》“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礼制,把街道像棋盘一样进行规划。并把《易经》中的阴阳八卦、天地相合,都运用在大都的建造中。还在大都正中设定一条贯穿南北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以此轴线为基准,设置北京城的宫殿、寺院、街巷、市肆等。

皇城以大宁宫太液池中的琼华岛为中心,西岸是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和太子居住的兴圣宫。东岸是“大内”。大内南部是以大明殿为中心的举办典礼朝会的外朝区,北部是以延春阁为中心的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内廷区。大内以北是御花园。太庙建在城东,即“左祖”,社稷坛建在城西,即“右社”。主要的市场设在城西北部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即“后市”。因积水潭是大运河的终点,是货物集散地,适于交易。此外还有东市、西市。

刘秉忠在相当于今北京鼓楼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中心台,以此为四面城墙的定位提供标准。城中心为钟鼓楼,提供全城的报时,也是元大都的一个特色。他规划的元大都为南北向略长于东西向的长方形,周长60里,面积约为金中都城的2.7倍。南城墙位于今天的长安大街,北城墙即今天的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东西城墙则是今天的二环路。

刘秉忠在主持营建元大都的工作中,充分施展了他的才学。他不仅依据《周礼·考工记》制定了大都城的总体方案,还依据《易经》为大都各城门制定了寓意典雅的名称。

南垣正中为丽正门,取“日月丽乎天”之意;东为文明门,取“文明以健”、“其德刚健而文明”之意;西为顺承门,取“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意(坤为西南方位)。东垣正中为崇仁门,取东方属春、属仁之义;南为齐化门,合“齐乎巽,巽东南也”之义;北为光熙门,取“艮(东北),止也……其道光明”之意。西垣正中为和义门,取西方属秋、属义之理;南为平则门,北为肃清门。北垣东为安贞门,取“乾上坎下……安贞吉”之意;西为健德门,取“乾者健也,刚阳之德吉”之意。

城门相对之间都有通衢大道,也就是《考工记》说的“九经九纬”,纵横街道所分隔成的方格地块,即为“坊”,坊内是居住区或衙署区。大都城共有50个坊,每个坊也都有吉祥的名称。

到1285年,忽必烈发布了令旧城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诏书上说,原住在金中都旧城内的有钱人家和官员,可以优先在大都城内各坊领取地块,每家八亩,建造住宅。不准超标准占地,也不准占着地不建房。不建房的人家,要把地块让出来交别人建房。

这个诏书,应是北京城里关于房地产规定的最早的文件。当时一亩约600平米,每家宅基地这就是接近5000平米,这要是放现在那可都是超级豪宅!

当初刘秉忠规划建元大都时,城建得比较大,应该是预留了未来的发展空间,可是没想到建成后不到一百年就已经改朝换代。

1368年夏,朱元璋遣将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征,七月抵达通州,九月,明军攻陷大都齐化门,由此入城。明太祖将大都改名为北平。

北京城历经八百余年的建都史后,留下历史沧桑的印记,朝代更迭的风云大事在此轮番上演,也镌刻上不朽的人文传奇。

(责编:李兆年)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BeijingCom原创稿件,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