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时的南堰是嘉兴东南郊的小集市,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堰除了南堰街、探花路和竹行路、聚贤弄等街巷里弄外,还有探花南路和青年路等一些新建的道路和毛纺新村住宅区,成为嘉兴东南部的居民区和毛纺工业区。8月的一天下午,我骑着电驴从烟雨路开上南堰新桥,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市畜产公司拆了三环洞桥新建的水泥桥,过桥便是冷落的探花路。

探花路 探访飘逝的南堰

文/董雄

南湖会景园东南,宽阔的南溪路、纺工路和烟雨路之间,有一条依偎在探花湾北岸的小路,那是南堰镇遗留下来唯一的老路。车辆不多,偶有行人走过,临河筑有高高的防洪堤,北侧还留下几幢等待拆迁的老宅院和老职工宿舍楼。盛夏,太阳西沉,三三两两的居民从家中出来,带着凳子,拿着扇子,散坐在冲过水的路边,时间仿佛退回几十年,温馨的乘凉情景再现。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里,古镇南堰的往事自然是海聊的主题。.

明清时的南堰是嘉兴东南郊的小集市,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堰除了南堰街、探花路和竹行路、聚贤弄等街巷里弄外,还有探花南路和青年路等一些新建的道路和毛纺新村住宅区,成为嘉兴东南部的居民区和毛纺工业区。

南堰历史悠久,为古苧乡之地。宋时筑有白苧堰, 扼南湖通海盐之咽喉,调节水源。后废堰建桥,因地处嘉兴城南,俗称南堰,桥亦名南堰桥,是通往余新、海盐陆路的必经之路。据传宋明时,南堰桥北堍沿彪湖(现南湖)东岸逐渐集聚人家,形成集市。明人笔记中提及,南堰临彪湖,风光秀美,不少富家在此地建房造庭院。当年南堰的南园,林深竹茂,庭幽幽院深。明·沈尧中有《苎村杂咏》留世,题咏南堰附近十大景观。明嘉靖年间,倭寇进犯,南堰深受其害。太平天国驻守嘉兴时,开设南堰为买卖街,各种生活所需的作坊和商店一应俱全,一时繁荣。1864年清军进攻嘉兴时,南堰是清军大营,盐仓桥一带便是太平军和清军拉锯争夺的战场,一些住宅和园林毁于战火。

据民国《嘉兴新志》记载,那时的南堰风光依然诱人,商市仍旧繁华。茧行、米厂、油厂、竹木行、铁匠铺等手工作坊,前傍街,后沿河,生意兴隆,茶馆,酒店,南货店和杂货店一家连一家。嘉兴文化名人吴藕汀出生在南堰街59号祖居,清光绪十三年(1887)其祖父吴兰圃开办吴大成酒行,自称“白苧村酒家”和“生涯于石酒”,生产和销售糟烧、高粱酒,酒有瓶装,有零买。1929年吴大成酒行生产的配方糯米糟烧“人寿酒”,在西湖博览会上,荣获优等奖状和银质奖章,为当时嘉兴商界参加西湖博览会唯一的银质奖章。

南堰桥下,海盐塘畔,原有刘猛将军庙,俗称南皋峰庙,祀灭蝗有功的刘猛,内有同治皇帝赐“普佑上天王”匾额,这和连四荡边的刘王庙相似。每年正月十三举行庙会,届时,庙里红烛高烧,清香缭绕;庙外搭台演戏,圈地杂技,摊店相连,糕团粽子,馄饨粉丝,热茶豆腐干,应有尽有,人挤人,人看人,从早到晚,尽情喧闹。

抗日战争时期,南堰是抗日游击活动前沿,鱼龙混珠,各方人士,频繁进出,小小集市再度繁荣,集镇的规模超过了东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从凤桥出发,进驻南堰,再沿南湖路凯旋进城受降。1954年到1957年南堰还作为中共嘉兴县委,县政府的驻地,新建了砖木结构的政府大礼堂,在探花路还建有县委党校。1958年4月南堰东建起全省第一家国营大型毛纺织厂,之后先后建起一幢幢五六层高的毛纺职工新村。那时的南堰街,探花湾还是清末民国时代的老房子,也有二三幢明代建筑。南堰东部全是新建的厂房和宿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毛纺总厂在海盐塘边新建原毛仓库,1987年石拱的南堰桥改建成水泥汽车桥,并新筑新路,命名为探花南路。

初识南堰还在读小学4年级,我家邻居洪家的叔叔是毛纺厂门口理发店的理发师傅。要理发了,星期天几个伙伴相约逛过东门,穿过铁路洋桥洞,走完长长的南湖路。理完发,自然要到南堰街上溜达溜达。那时的南堰街是石板路,偎依南湖而弯曲,沿街两层楼房中开设着供销社的农资部,农具店、杂货店,还有几家茶馆、饮食店,零零落落,间隔在居民楼中。站在南堰桥,南望海盐塘一河微波,远上云间;沿湖是婉延的粉墙黛瓦,湖面上种满南湖菱,靠岸处留有航道;东看三环洞桥优雅地横卧在探花湾尽头,背景是高高低低的厂房和烟囱。

南湖路原是南堰连接嘉兴市中心唯一的道路。毛纺总厂建起后,南湖路畔先后建起南湖中学、毛纺礼堂和毛纺新村等一系列建筑,很快和绢纺厂的厂房、工人新村连成一片,南堰也成了市区的一个片区。那时上下班,如潮的自行车流是南湖路一大景观。随着毛纺企业的发展,1987年新建的纺工路竣工,南堰和毛纺总厂又有了一条通往市区的道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市政府开发南湖风景区,新建迎宾桥、会景园、鸳湖路和烟雨小区等一大批新建筑,沿湖的南堰街和探花路成了新建筑包围下的一个破旧街区。

1999年420多米的南堰老街动迁,居民大多迁居在附近的住宅小区,南堰街的老房子、旧院落,连同职工宿舍全部拆除。重建南堰桥,纺工路延伸拓宽,探花南路成为纺工路南延伸段,接通嘉余公路。南堰老街成了滨湖绿化地,嵌在纺工路、探花湾、南湖和南溪路之间。

8月的一天下午,我骑着电驴从烟雨路开上南堰新桥,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市畜产公司拆了三环洞桥新建的水泥桥,过桥便是冷落的探花路。缓缓而行,路边是老畜产公司院内的几幢宿舍楼,还有老毛纺厂宿舍楼。向前开,残存的老房子和断墙残屋,零落在路边,等待着拆迁。再往南是纺工路南堰大桥,向北是兰宝集团,就是改制后的毛纺总厂的门口。穿过南堰大桥桥洞,是新建的绿道。这儿应是当年南堰街、探花路和南堰桥交汇处,如今75.8米长, 42米宽的南堰大桥仍是当年南堰桥的位置,桥不知扩大了多少倍。

过桥洞,绿道沿河延伸,西边是河,东边红花绿草,七八棵樟树、法国梧桐树守卫其间。绿道尽头是南溪路迎宾桥堍,路对面就是南湖路。走过看过,发现这绿道的走向,长途和宽窄几乎和当年的南堰街相同,只是两旁郁郁葱葱的绿色生命替代了陈旧的粉墙黛瓦。再仔细端详,这绿地花园的范围都在当年南堰镇中。于是我想,是否在南溪路绿道口的绿地畔立块碑,三言两语写上南堰的今生往事,再将这段连接探花路的绿道取名为南堰绿道,也好让后人知晓这绿地上,曾经有一个千年古镇南堰,还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传说和故事。

2013年8月25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