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時的南堰是嘉興東南郊的小集市,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堰除了南堰街、探花路和竹行路、聚賢弄等街巷裏弄外,還有探花南路和青年路等一些新建的道路和毛紡新村住宅區,成爲嘉興東南部的居民區和毛紡工業區。8月的一天下午,我騎着電驢從煙雨路開上南堰新橋,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市畜產公司拆了三環洞橋新建的水泥橋,過橋便是冷落的探花路。

探花路 探訪飄逝的南堰

文/董雄

南湖會景園東南,寬闊的南溪路、紡工路和煙雨路之間,有一條依偎在探花灣北岸的小路,那是南堰鎮遺留下來唯一的老路。車輛不多,偶有行人走過,臨河築有高高的防洪堤,北側還留下幾幢等待拆遷的老宅院和老職工宿舍樓。盛夏,太陽西沉,三三兩兩的居民從家中出來,帶着凳子,拿着扇子,散坐在衝過水的路邊,時間彷彿退回幾十年,溫馨的乘涼情景再現。東家長,西家短的閒話裏,古鎮南堰的往事自然是海聊的主題。.

明清時的南堰是嘉興東南郊的小集市,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堰除了南堰街、探花路和竹行路、聚賢弄等街巷裏弄外,還有探花南路和青年路等一些新建的道路和毛紡新村住宅區,成爲嘉興東南部的居民區和毛紡工業區。

南堰歷史悠久,爲古薴鄉之地。宋時築有白薴堰, 扼南湖通海鹽之咽喉,調節水源。後廢堰建橋,因地處嘉興城南,俗稱南堰,橋亦名南堰橋,是通往餘新、海鹽陸路的必經之路。據傳宋明時,南堰橋北堍沿彪湖(現南湖)東岸逐漸集聚人家,形成集市。明人筆記中提及,南堰臨彪湖,風光秀美,不少富家在此地建房造庭院。當年南堰的南園,林深竹茂,庭幽幽院深。明·沈堯中有《苧村雜詠》留世,題詠南堰附近十大景觀。明嘉靖年間,倭寇進犯,南堰深受其害。太平天國駐守嘉興時,開設南堰爲買賣街,各種生活所需的作坊和商店一應俱全,一時繁榮。1864年清軍進攻嘉興時,南堰是清軍大營,鹽倉橋一帶便是太平軍和清軍拉鋸爭奪的戰場,一些住宅和園林毀於戰火。

據民國《嘉興新志》記載,那時的南堰風光依然誘人,商市仍舊繁華。繭行、米廠、油廠、竹木行、鐵匠鋪等手工作坊,前傍街,後沿河,生意興隆,茶館,酒店,南貨店和雜貨店一家連一家。嘉興文化名人吳藕汀出生在南堰街59號祖居,清光緒十三年(1887)其祖父吳蘭圃開辦吳大成酒行,自稱“白薴村酒家”和“生涯於石酒”,生產和銷售糟燒、高粱酒,酒有瓶裝,有零買。1929年吳大成酒行生產的配方糯米糟燒“人壽酒”,在西湖博覽會上,榮獲優等獎狀和銀質獎章,爲當時嘉興商界參加西湖博覽會唯一的銀質獎章。

南堰橋下,海鹽塘畔,原有劉猛將軍廟,俗稱南皋峯廟,祀滅蝗有功的劉猛,內有同治皇帝賜“普佑上天王”匾額,這和連四蕩邊的劉王廟相似。每年正月十三舉行廟會,屆時,廟裏紅燭高燒,清香繚繞;廟外搭臺演戲,圈地雜技,攤店相連,糕團糉子,餛飩粉絲,熱茶豆腐乾,應有盡有,人擠人,人看人,從早到晚,盡情喧鬧。

抗日戰爭時期,南堰是抗日遊擊活動前沿,魚龍混珠,各方人士,頻繁進出,小小集市再度繁榮,集鎮的規模超過了東柵。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從鳳橋出發,進駐南堰,再沿南湖路凱旋進城受降。1954年到1957年南堰還作爲中共嘉興縣委,縣政府的駐地,新建了磚木結構的政府大禮堂,在探花路還建有縣委黨校。1958年4月南堰東建起全省第一家國營大型毛紡織廠,之後先後建起一幢幢五六層高的毛紡職工新村。那時的南堰街,探花灣還是清末民國時代的老房子,也有二三幢明代建築。南堰東部全是新建的廠房和宿舍。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毛紡總廠在海鹽塘邊新建原毛倉庫,1987年石拱的南堰橋改建成水泥汽車橋,並新築新路,命名爲探花南路。

初識南堰還在讀小學4年級,我家鄰居洪家的叔叔是毛紡廠門口理髮店的理髮師傅。要理髮了,星期天幾個夥伴相約逛過東門,穿過鐵路洋橋洞,走完長長的南湖路。理完髮,自然要到南堰街上溜達溜達。那時的南堰街是石板路,偎依南湖而彎曲,沿街兩層樓房中開設着供銷社的農資部,農具店、雜貨店,還有幾家茶館、飲食店,零零落落,間隔在居民樓中。站在南堰橋,南望海鹽塘一河微波,遠上雲間;沿湖是婉延的粉牆黛瓦,湖面上種滿南湖菱,靠岸處留有航道;東看三環洞橋優雅地橫臥在探花灣盡頭,背景是高高低低的廠房和煙囪。

南湖路原是南堰連接嘉興市中心唯一的道路。毛紡總廠建起後,南湖路畔先後建起南湖中學、毛紡禮堂和毛紡新村等一系列建築,很快和絹紡廠的廠房、工人新村連成一片,南堰也成了市區的一個片區。那時上下班,如潮的自行車流是南湖路一大景觀。隨着毛紡企業的發展,1987年新建的紡工路竣工,南堰和毛紡總廠又有了一條通往市區的道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市政府開發南湖風景區,新建迎賓橋、會景園、鴛湖路和煙雨小區等一大批新建築,沿湖的南堰街和探花路成了新建築包圍下的一個破舊街區。

1999年420多米的南堰老街動遷,居民大多遷居在附近的住宅小區,南堰街的老房子、舊院落,連同職工宿舍全部拆除。重建南堰橋,紡工路延伸拓寬,探花南路成爲紡工路南延伸段,接通嘉餘公路。南堰老街成了濱湖綠化地,嵌在紡工路、探花灣、南湖和南溪路之間。

8月的一天下午,我騎着電驢從煙雨路開上南堰新橋,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市畜產公司拆了三環洞橋新建的水泥橋,過橋便是冷落的探花路。緩緩而行,路邊是老畜產公司院內的幾幢宿舍樓,還有老毛紡廠宿舍樓。向前開,殘存的老房子和斷牆殘屋,零落在路邊,等待着拆遷。再往南是紡工路南堰大橋,向北是蘭寶集團,就是改制後的毛紡總廠的門口。穿過南堰大橋橋洞,是新建的綠道。這兒應是當年南堰街、探花路和南堰橋交匯處,如今75.8米長, 42米寬的南堰大橋仍是當年南堰橋的位置,橋不知擴大了多少倍。

過橋洞,綠道沿河延伸,西邊是河,東邊紅花綠草,七八棵樟樹、法國梧桐樹守衛其間。綠道盡頭是南溪路迎賓橋堍,路對面就是南湖路。走過看過,發現這綠道的走向,長途和寬窄幾乎和當年的南堰街相同,只是兩旁鬱鬱蔥蔥的綠色生命替代了陳舊的粉牆黛瓦。再仔細端詳,這綠地花園的範圍都在當年南堰鎮中。於是我想,是否在南溪路綠道口的綠地畔立塊碑,三言兩語寫上南堰的今生往事,再將這段連接探花路的綠道取名爲南堰綠道,也好讓後人知曉這綠地上,曾經有一個千年古鎮南堰,還有說不完道不盡的傳說和故事。

2013年8月25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