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身邊的人在追一部劇,它的名字叫做《美好生活》。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徐天(張嘉譯飾)留美十年,曾經憤世嫉俗的“社會青年”在感情危機和事業低谷的雙重打擊下決定回國,不巧卻因爲舊疾復發病倒在機場,緊要關頭換了一顆心臟保命。手術之後一直住在母親刀美嵐的婚姻介紹所,碰上了前來相親的梁曉慧(李小冉飾),兩人從素不相識到了後來成爲了精神伴侶,梁曉慧一度認爲徐天和在事故中過世的前夫過於相像。。。

這一切都從“換心”開始

今天,小編邀請到北京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唐普賢副主任醫師和您聊聊器官移植後性格是否發生改變這件事兒。

唐普賢,醫學博士,北京醫院器官捐獻與移植中心、外科ICU副主任醫師。

200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先後攻讀於北京協和醫學院外科學碩士、北京大學醫學部外科學博士。作爲我院器官移植團隊成員,多次赴外交流學習。同時作爲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參與十餘例器官捐獻。2016年作爲國家級專家,2次赴事故現場參與指導衛生應急處置工作,受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原國家衛生計生委)表彰。

擅長各種普通外科疾病診治、外科危重症的搶救和治療,嚴重感染、MODS的診斷和治療,血液動力學監測,器官移植及圍術期管理等。在中華系列雜誌發表文章多篇。

目前醫學技術不斷的進步,器官移植逐漸成爲臟器功能衰竭患者能夠接受的治療手段。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會關注“器官移植後性格、情感方面會發生改變嗎?” 網絡及影視劇中也有這方面的流傳,認爲器官移植受者接受手術之後會性格大變,甚至有的會“繼承”捐獻者的某些性格或個性,而變得與器官捐獻者相似。

國內外在器官移植領域以及心理學方面關於由於器官移植引起的性格改變文獻很少,有關的研究探討也微乎其微。近年來偶有個例的報道,在移植外科總體這種改變越來越少。

今天,咱們一起來交流下這個問題。

(一)器官移植是怎麼回事?

首先我們說一下器官移植。人體器官移植是摘取人體器官捐獻者具有特定功能的心、肺、肝、腎或胰腺等器官的全部或部分,將其植入受者體內以代替其病損器官、恢復健康的過程。

(二)哪些過程會對移植受者有不同的影響?

接受器官的受者,可能因爲之前的疾病經歷,經受着漫長的反覆感染、器官缺氧、營養狀況差、嚴重的黃疸、腹水、透析治療、多次手術、ICU呼吸機支持等,導致體能下降、活動受限、精神狀態差、情感行爲改變,乃至有沉悶、焦慮、抑鬱,甚至有極端的情緒。

根據不同的術前身體狀況和接受不同器官移植手術,有的要經歷相對複雜的過程:

1、麻醉、衰竭器官的切除、新臟器的植入、大量失血、低體溫、凝血機制異常、缺氧等一系列驚險的過程。

2、術後可能要在ICU進一步經過監護、血濾、呼吸機等治療。這時患者逐漸清醒,身體受到約束、周圍搶救治療的環境及措施可能對患者有情緒上有不良的影響,有的患者產生恐懼的心理。我們也經歷過術後患者出現幻覺、極不配合治療、情緒暴躁等。此時需要醫護人員及時的進行心理安撫和疏導,增強其對治療和康復的信心,度過短暫的艱難。

3、逐漸恢復之後可以轉入普通病房,經過一系列營養支持、免疫抑制劑治療、抗細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輸血製品、臟器功能保護。部分藥物可能對患者的精神狀況稍有影響,但此時隨着患者身體的狀況逐漸改善、各項機能不斷恢復。在康復人員的指導和家人的陪伴下,脫離疾病狀態,作爲健康人逐漸迴歸到正常生活,逐漸被周圍人及社會認可,此時其精神狀態會較前有較大改觀,生活的更加陽光。

(三)人體的主要器官是否擁有某種“細胞記憶”?

當它們被移植到其他人身上後,器官攜帶的記憶是否就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國外有心理學家對此也進行了調查研究,對於臨牀醫生而言,目前尚未有循證醫學的證據支持。

綜上所述,我們認爲,被捐獻者移植之後的性格、精神狀態、行爲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確實會發生種種重大變化,但其根本原因源於身體機能的增強。

編輯製作:宣傳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