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羣島國家,自古以來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十字路口:中國和印尼羣島之間的聯繫早在史前時代就已開始。古印度尼西亞人沿着兩條路線從亞洲大陸南部南下:一是中國雲南經緬甸、馬來半島到印尼列島:一是中國東南部經臺灣、菲律賓、爪哇到印尼各列島,出土的青銅器等可以爲證。

瓷器之緣?中國宋元瓷器與印尼不得不說的淵源

印尼人對中國的瓷器十分重視,將其視之爲“珍貴的文物和傳家寶”。在印尼民間出土的中國瓷器,哪怕是殘件標本,都被視爲貴重物品保存,或者作爲商品出售給日本、美、英、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的收藏家。

1963年據蘇來曼的《東南亞出土的中國外銷瓷》一文中說:“印尼全境都發現了青白瓷,它僅次於青瓷。”可見青瓷在印尼也有大量發現。考古證實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等地曾出土我國2世紀(東漢)至8世紀(唐代)的陶瓷,考古調查證明:早在宋代,福建德化窯陶瓷已經銷往印度尼西亞。

瓷器之緣?中國宋元瓷器與印尼不得不說的淵源

印尼是海上陶瓷之路的主要轉口港,其元青花瓷除了供當地使用外,主要是轉運到中東和非洲。在東爪哇,沙撈越南部、中部和Maluku的Halmahera島等地多有元青花瓷出土,其中除了大量的非典型元青花的香料罐等小件器外,有極爲精緻的典型元青花瓷,如發現於Halmahera島、現藏雅加達國家博物館口徑達46.5釐米的雜寶如意頭開光大盤,發現於沙撈越南部、現爲Adam Malik藏品的蓮池盤和軍持等。

由於印尼發現的元青花瓷大部分歸私人藏家,因此有相當數量流入國際市場,其中如現藏日本東京出光美術館的雙龍紋扁瓶即是從印尼流入的。此外在東爪哇曾發現-片滿繪蓮花及典型葫蘆形蓮葉大盤殘片,帶有阿拉伯字母,它和原伊朗阿特別爾寺以及美國哈佛大學薩格拉博物館藏品中帶有阿拉伯字的大盤相似。這說明他們都是爲波斯定製的,上述日本出光美術館所藏、發現於印尼的元青花扁瓶,也同樣發現於伊朗的阿特別爾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更證實了印尼的轉口地位。

瓷器之緣?中國宋元瓷器與印尼不得不說的淵源

蘇門答臘棉蘭近郊發掘出大量中國宋元陶瓷,其中就有不少是德化窯的白瓷。宋代,德化蓋德鄉碗坪侖窯生產的青白釉花瓶花瓣口外折、長頸、鼓腹、短圈足,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博物館收藏。

另外,雅加達博物館還收藏兩件德化窯雲彩大盤。此兩件大盤的年代據考是元或明初德化窯的產品。另一件白地青花阿拉伯文字碗,碗外畫楔邊圓圈五個,每一圈都寫同樣的阿拉伯文字,意思是:“除安拉及其先知穆罕默德外,無其他上帝”。各圈中所寫該文的終點,則書寫一個教長的名字,如奧瑪、奧斯瑪等,碗底有“成化年制”的年款。這些書寫阿拉伯文字的瓷器在德化窯還是首次發現,可以證明它是專門爲伊斯蘭教徒特製的外銷瓷。

這些產品是德化窯瓷器外銷印度尼西亞遺留下來的珍貴財富,是中印商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