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宪文,蜚声国际的中国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季我努学社荣誉社长,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

花园口、赵口决堤,在军事上取得了暂时的成功,给日军西进平汉线造成困难。第14师团1个混成联队、炮兵1个大队、骑兵1个中队、坦克10余辆在中牟被困。中牟附近水宽约15公里,水深3米,该股日军除一部向东南退去外,大部退入城内用沙包堵塞城门。第16师团主力亦被洪水围困在尉氏、朱曲镇、朱仙镇、南北曹附近。尉氏一带水宽约30余公里,日军纷纷收集门板及其他渡河工具,准备东逃。由于洪水泛滥,日军不得不中止向郑州的进攻。日军由铁道东撤部队万余人,由黄河北渡部队7000余人。

被洪水困住的日军装甲车

同时,日军为援救被洪水困住的第14、第16师团,抽调了2个工兵联队、4个工兵中队、4个架桥材料中队以及大批的汽艇、船只、弹药、给养向西运去。其空军“在16日至24日之间,给2个师团投下补给粮秣、卫生材料等,合计约61吨半”。(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第81页。)日方资料这样记述了第14师团当时的情形:这一招,使在华北战场勇猛善战的土肥原兵团,顿时陷入一片汪洋之中,顾不得物资和马匹,纷纷逃向陇海路的路基上和中牟县城里避难,以图喘息。从此,土肥原兵团成为中国飞机攻击的好目标,开战以来一直不露面的飞机,此时却联袂飞来了。土肥原兵团有如袋中之鼠,无处逃避,束手无策,在万分苦难中度过了一个月。

中国派遣军、关东军以至日本全国,为营救土肥原兵团动员了所有的铁舟部队工兵队,与敌弹洪水搏斗一月,才救出了土肥原兵团。(《土肥原秘录》(土肥原贤二刊行会编),第52~53页,中华书局1980年11月版。)中国军队乘机向被围困的日军发动进攻。22日,公秉藩第34师克复中牟,日军一部被歼,一部乘船东撤。张测民第20师、李英第24师亦不断由平汉路向尉氏进攻。26日,尉氏日军一部约2000余人在城东北七里头搜集民船百余只,企图东逃,一部千余人在县城及西郊顽抗。张师以2个团攻城,由南、北门突入,日军纷纷坠城东逃,被张师半途截击,毙敌百余名。同时,张师另以2个团向七里头之敌猛攻,毙敌数百名。日军一直到“7月7日左右,才脱离浸水地带的难关”。(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册,第82页。)

日军14师团在水中作战,步兵跑步运输炮弹

黄河决口在军事上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使日军无法切断平汉路郑汉段,由郑州南下攻取武汉。然而,黄河的泛滥洪水并未能阻止日军发动武汉作战(日军在调整部署后,又沿长江两岸夹击武汉),却使豫、皖、苏三省的近百万人水中丧生,冲垮了无数的住宅和良田。“中国军这一划时代的战术,不只使土肥原兵团受害,下游数百万中国老百姓的田园庐舍均为洪水淹没,老幼男女挣扎在怒涛骇浪之中,命运更为悲惨。战争的确是残酷的,为了战胜敌人,宁肯牺牲同胞而不顾”。(《土肥原秘录》,第52页。)据统计,“河南民宅冲毁140余万家,陆沉800余万亩,安徽、江苏耕地陆沉1100余万亩,倾家荡产者480余万人”。(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下册),第687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所以,黄河决口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损失远远超过了在军事上取得的暂时利益。

洪水中的日军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于黄河决口将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十分清楚的,他们一直掩盖事实真相。国民党中央的宣传机器声称,日军的飞机轰炸时,炸塌了黄河大堤而导致黄河决口泛滥。毋庸置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造成黄河泛滥的主要根源,但国民党采取的片面抗战路线却是导致这场灾难的直接原因。因为在现代战争中,这种做法并不能十分奏效。如果国民政府能广泛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其牵制力量必定会比消极的以水代兵大得多。

张宪文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

(1937年7月—1938年10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编辑:林小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