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對漢字的識讀不侷限於現代漢語的層面,那麼,從節氣命名上,就能對節氣性相領悟個八九分。就像今天“處暑”節氣的“處”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義即:“止也,得幾而止,從幾從夂。”處的繁體是會意字,所以在《說文解字》中釋爲“得幾而止。”那節氣處暑是得了什麼而止住了暑氣呢?我們從處暑三候裏去尋找答案吧。

■製圖:周勇

節氣處暑的初候是“鷹乃祭鳥”,具體描繪了一個圖景,老鷹捕食後要先祭拜獵物纔會食用。現代人聯想的解釋是,可能是老鷹把獵物排列在那裏教雛鷹捕食吧?如果我們聯繫雨水初候“獺祭魚”來看,其實,動物對自然的敬畏和對食物的感恩是自然生髮的一種舉動,與原始先民們的春秋二祭同理,就如《禮記·祭義第廿四》中所言:“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中道:“禘者,陽之盛也;嘗者,陰之盛也。陰陽氣盛,孝子感而思念其親,故君子制禮,合於天道。”此言即指出了處暑後秋祭的物候條件:陰氣盛,暑氣於此處而止。也由此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系統結構是人和自然互相關聯互相印證互相關照,並與自然物侯生命規律相吻合的全息生態文化。所以,學習傳統文化不能侷限在書桌上文字中,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去將所知與所行互相印證,纔能有真正的收穫。

處暑二候是“天地始肅”。秋令屬金,於五行德性爲義,《孟子·告子上》曰:“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金氣肅殺,所感爲羞惡之心,其實用“金氣整肅”比肅殺似更準確一些。所以,這個時節是整肅風紀的好時機,不妨自我約束下,反躬自省,謹言慎行,合於道則爲之,悖於道則知止。這個“道”並非宗教信仰所言之“道”,而是自然與社會的秩序之“道”。

處暑末候“禾乃登”的“禾”爲五穀之總名,黍、稷、稻、粱等五穀在處暑節氣後就可收成,此時,就到了秋祭時節。在《禮記·祭統廿五》中,對禘嘗二祭又寫道:“禘、嘗之義大矣,治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秋嘗之祭,對應性德爲義,《禮記·祭統廿五》更進一步釋曰:“夫義者,所以濟志也,諸德之發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義章,其義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則竟內之子孫莫敢不敬矣。”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祭祀,其實是一種淳化民風、敦厚人心、上行下效的教化手段。

在祭祀前,對參與者還有齋戒的要求。《禮記·祭統廿五》道:“及時將祭,君子乃齊。”這個齊,即通齋,就是齋戒的意思。“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則不齊。不齊則於物無防也,嗜慾無止也。及其將齊也,防其邪物,訖其嗜慾,耳不聽樂,心不苟慮,必依於道。手足不苟動,必依於禮。訖,猶止也。”齋戒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沒大事不要隨便齋戒,否則就不恭敬了。齋戒的目的就是整肅身心,齋戒期間節制嗜好,不聽音樂,心不馳逐亂想,手足不亂動,這樣就合於道依於禮了,祭祀禮成之後,就可以解除齋戒。

這些在我看來,對今天忙碌的大家來說,值得嘗試一下,所以,處暑的表意字我選擇了“肅”,就是提醒大家不妨偶爾整肅下身心,這或許是給身心最快速的能量充電方式,試過才知行不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