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類小鸚就目前而言,全世界的新羽色已呈現出異彩紛呈,數不勝數的境況,早已不止前章所列的17種基礎羽色了,但還不能稱之爲新品系,需知一個品系要建立,是需要很多年進行不斷的提純,複合,穩定工作,只至出現一個同類別羽色或基因之間搭配後,後代能非常穩定的遺傳各項基因及表現性狀。同時,在與別的品系間繁殖,也能比較穩定的遺傳自身的基因,且具有相對獨立及自身特點的遺傳方式纔行。因而,在此小編着重對單一基因的基礎之上,累積疊加的雙重複合基因,三重複合基因與多重複合基因的面類小鸚,加以闡述。

之前所說的18種單基因品系,大部分都來自於三種羽色基因中的某一種羽色生成機理出現的變異(羽色的生成機理,將在基因與遺傳大章節說明),但不管是哪項生成機理出現的變異,通過人爲培育,都已具備穩定的基因和遺傳。那麼如果將上述的18種單基因加以複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一,雙重複合基因

顧名思義,雙重複合基因,就是在這18種基因當中,兩種基因的互相整合,形成一個全新的複合基因品系,如果瞭解了這個方法,也就認識了品系建立過程與形成方式。以下就複合基因比較普遍的品系來舉例說明。

1;黃金面

黃金面這一品系,很多玩牡丹的朋友都認識,但僅限於知道這個品系全身黃色,面部橙色,背羽與主翼羽、副翼羽呈白色,尾羽橙色與黃色融合。但並不明白這個品系的基因組成。其實很簡單。黃金面的雙重複合基因,來自於橙面基因與黃化基因的雙重組合而已。但要自己培育黃金面,卻得把各類基因和它們的遺傳方式認識和了解後,加以運用,才能培育出來。黃金面的遺傳方式是兩種隱性遺傳基因的組合。現在黃金面這一品系的個體不在少數,也早就不是希罕的品系了!

2;白麪派特(顯派)

白麪派特的培育相對黃金面品系的形成,就要困難很多,這是因爲單基因的紅面派特與部分藍化品系的綠金(銀)頂或藍金(銀)頂組合,其紅面基因會呈顯性遺傳方式,遺傳到下一代。在這一過程當中,就得強化某種基因或弱化某種基因,然後再選種、複合進行培育。至於如何強化與弱化,怎麼樣選種與複合,相信有些資深玩家,早已瞭然於心。只說一點,面類小鸚當中的“紅二代”的基因組成,有些鳥友就會明白。當然,同樣是派特品系,底色的區別,羽色的組成,趴度的高低,基因的攜帶等情況不同,價值就差得遠啦!另外,隱性派特的趴度一般會比較高些,但培育難度,比顯派要難的多。(世界上第一隻顯性派特,居然是一隻白麪派特,而不是紅面的。)

3;白麪美(澳)桂

單一基因的美桂或澳桂,面部都是紅色,那麼要培育出白麪的美桂或澳桂來,就要比培育白麪派特還要難嘍。這是因爲在強化與弱化部分基因的同時,還得再進一步瞭解其遺傳的方式,肉桂基因與部分藍化的白麪基因組合,遺傳方式不一樣。隱性遺傳+隱性性連遺傳的組合方式,在選種與複合的程度上,要求會更高,不瞭解遺傳方式的話,很難有滿意或驚喜的後代出現的。

以上爲雙重複合基因所培育的國內較爲普遍的面類小鸚品系,另外,還有包括日本桃、金面肉桂、黃化紅頭閃光、紫羅蘭派特、紫(莫夫)肉桂、白麪邊化,邊化紅頭閃光等等一系列品系,都屬於雙重複合基因的組合,在此就不加以一一闡述了。二;三重複合基因

同樣,在雙重複合基因的基礎上,如果再加入一個單一基因,就會出現三種複合基因體現在一個單一個體的奇妙現象,當然,要培育這種聚合三個基因於一身,並顯現出這三種基因的表現性狀的單一個體。並不是1+1+1=3或2+1=3那麼容易。以下舉例來說明:

1;白頭閃光派特

白頭閃光派特即聚合了白麪、閃光、派特這三種單一基因,同時也彙集了隱性+性連+顯性或隱性的三種遺傳方式,聚合不同遺傳方式的三種基因,目前全世界,已將白頭閃光這一品系的遺傳穩定性,培育的非常成熟。那麼利用白頭閃光+派特基因的組合,來培育這一新品系,會比白麪派特+紅頭閃光、或者紅頭閃光派+白麪以及綠(藍)銀頂+紅頭閃光+派特的培育方式,要簡單的多。這種品系的基因複合,除了種羣數量,時間消耗,最主要還在於如何通過不同基因在各自遺傳方式上進行更好的聚合,這纔是重點。更好的瞭解基因與遺傳學相關知識,這纔是培育新品系過程中最最根本的基礎。

2;金頭肉桂閃光

同樣,金頭肉桂閃光也具有金面、閃光與肉桂的三重複合基因,所不同的是,這一品系的遺傳基因組合方式是隱性+性連+性連的組合,雖然本質上三種遺傳方式都屬隱性遺傳,但後兩種基因的方式和完全意義上的隱性遺傳還是有所差別的。相對於白頭閃光顯派品系,自己培育金頭肉桂閃光的難度還是很大。只是上例的白頭閃光派在改色的過程中又有一個很複雜的過程,而金頭肉桂閃光的羽色目前國內要單一的多。

3;淡化紫羅蘭顯派+高趴白頭閃光顯派

這組的兩個品系,也都是屬於三重複合基因的組合。第一組淡化基因、紫羅蘭基因與顯性派特基因組合的品系,遺傳方式是屬於隱性+半顯性+顯性的遺傳方式。另一組高趴白頭閃光顯派則和這一級第一組的基因是一樣的,只是這一組的鳥是藍系基因的白頭閃,而第一組是綠系基因的白頭閃。除了體羽表現性狀有所差異外,反映到頭部頂色和主翼羽邊色上,也會有白色與黃色的差異。(以下圖片來自泰國美鸚鳥舍)。

除了以上三個品系以外,還有包括黃化白頭閃光、紫羅蘭白頭閃光、白頭閃光邊化、白頭閃光華樂、邊化閃光派特、肉桂白頭閃光、黃化肉桂紅頭閃光、華樂閃光派特等等品系,也都屬於三重複合基因。如果以這一系列的複合基因品系爲基礎,再進行深層次的體羽改色,那麼將會培育出多重複合基因的新品系了。三;多重複合基因

三重複合基因以上的組合,我個人稱爲多重複合基因,現目前出現有四重複合甚至於四重以上的更爲多樣化的基因組合,今後幾十年,甚至會出現更多基因疊加的複合品系,那就會更加的讓人眼花繚亂了!

1;薰衣草

鑑於多重複合基因的品系,名稱組合會很長,也爲了區別於同類基因組合而出現的不同表現性狀的個體,培育者可以爲自己所繁育的品系命名。比如這組的“薰衣草”品系。薰衣草品系的基因名稱爲--“淡化紫羅蘭美國肉桂白頭閃光”,基因來自於淡化系、紫羅蘭系、美桂系及閃光系的四重複合基因,遺傳方式表現爲,隱性+半顯性+性連+性連的遺傳方式聚合。薰衣草基因當中的美桂基因,對穩定這一品系的體表羽色作用非常大。美桂基因是將黑色素轉變爲棕色素的作用機理(華樂基因也是一樣,但程度有所區別),轉變的棕色素程度,相對肉眼來說,在薰衣草這一品系上,很難分辯出深淺程度。這樣的作用機理,對穩定這一品系在後代羽色上的表現,作用不言而喻。

2;伊莎貝爾

這個品系的基因組合與薰衣草的組合基本類似,基因全稱爲“淡化紫羅蘭澳洲肉桂白頭閃光”,其基因來源,除了用澳桂來取代美桂的基因外,其它都一樣,包括遺傳方式的組合也是如此,反映到羽色上的表現性狀,則伊莎貝爾品系表現的更爲素雅,顏色更淡的後果,在繁育的後代表現性狀上,就會表現出基因的不穩定性。相對來說,伊莎的遺傳穩定性沒有薰衣草來的隱定,和兩種肉桂在遺傳上對黑色素的轉變有關係,澳洲肉桂對黑色素的作用機理,是直接抑制,而在抑制過程中的程度,誰都無法控制,後代的表現性狀,自然會有所區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着伊莎這一品系的普及,種羣數量的增多,同類程度基因的不斷強化,相信伊莎這個品系,也會表現出相當的穩定性來的。

3;松石藍邊化顯派白頭閃光

這一品系的基因組成,也是一種很奇妙的組合。松石藍+邊化+顯性派特+白頭閃光的基因組合,基因的遺傳方式爲隱性+隱性+顯性+性邊/隱性的遺傳方式,這個品系,利用了顯性派特趴度相對不會太高的特點,將其與邊化結合起來,再加上松石藍的羽色,不會讓整體的體羽看起來過於淺色,以配合邊化基因的凸現,這樣的方式,能夠很完美的將主羽邊緣的邊化效果體現出來,再加上白頭閃光的基因,真的是一組非常完美的基因給合。

類似於以上高等級多重複合基因的品系,國外目前也不在少數,包括:紫羅蘭肉桂白頭閃光派特,紫羅蘭邊化白頭閃光派特,莫夫邊化白頭閃光派特,紫羅蘭肉桂邊化白頭閃光等等,只是現階段國內用來培育這一等級的雙重或三重複合基因品系,目前種羣數量還偏少,因此暫時還不足以形成大規模、高等級的的多重複合基因的各種品系。

以上闡述了基因在複合或疊加過程中的各種品系的類別與名稱,那麼,如果是單基因不斷重複強化同一基因類型,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再來舉一些例子來進行說明。

1;部位藍化基因之藍銀頂;前段說過,部分藍化(parblue)基因是18種基因類型中相對比較複雜的一個類型,部分藍化基因分化出淡綠(aqua)和淺藍(turquoise)兩類單基因以及中間型的非定型個體類型,如果用中間型的藍金頂個體,如何培育出藍銀頂呢?答案就是不斷重複基因,提純+強化,選出理想個體,再提純+強化。直至培育出面部純白,體羽相對純色的藍色銀頂個體。

2;紫羅蘭基因之紫羅蘭:有些愛好者看到過不少體羽泛綠色毛,或頂額帶橙色頂的紫羅蘭,也有人稱之爲“紫羅蘭金頂”。其實,這種羽色現象,也是同一品系鳥之間,基因純度不一樣導致的個體差異,同樣進行強化後,擇優去劣,三代左右,這些紫羅蘭的基因會非常純,面部雪白,體羽深紫。出現大家所謂的“重紫銀頂”紫羅蘭個體。

3;黃化基因之白小鸚;衆所周知,綠系的鳥黃化,會出現黃色的體羽,而藍系的鳥黃化,會出現白色的體羽,但牡丹鸚鵡的基因世界中,還尚未能培育出一隻真正的純藍基因個體,那麼白小鸚的培育,就來自兩種方法,其一,黃化基因強化,這種方法,培養代數就不太好說,但現實情況是,黃化的不斷強化,選出淡化的個體,再不斷優化,會出現黃色基因越來越少,近似象牙白的體羽。但這不是真正培育白化基因的方法,所以出現的個體,基因上還是屬於黃化,只是體羽看起來近乎白化。其二,藍化+黃基配種黃化+藍基的個體,培育的後代,選出同樣具有上述基因的個體,再行搭配,將藍化基因進行徹底黃化,那麼理論上將會有概率出現完全意義上的,可以遺傳的白化個體來。當然有些理論,是用減法,來減除個體基因,出現白化。這點本人還在學習當中,不敢亂加評論。等明白這一理論了,再和大家交流。

4;淡化基因之原理:前篇提過,淡化基因“Dilute”,也稱爲稀釋基因,其作用機理不像美桂基因的深色素轉換成灰色素,而類似於華樂基因對深色素的轉變方式,具體表現爲,對體羽色素的不規則沉澱,轉變成全身體羽色素深淺度分佈比較均勻的表現。也就是說,淡化種這一部分黃化品系,是將體羽分佈不均的色素,進行平均分配,讓整個體羽色素表現一致。這也是比較容易區分某一隻鳥,是否爲淡化種的,較爲直接的判斷方式。

5;薰基因和伊莎基因的稱謂:嚴格意義來說,薰基因與伊莎基因的稱謂,是不科學的說法,薰或伊莎都是多重複合基因的共同表現品系,即淡化+紫羅蘭+閃光+美桂(澳桂),而多種攜帶基因在遺傳過程中,是分別遺傳,共同表現的,也就是說,自身具有的基因和攜帶的基因,應該分開表述纔行。另外,只要具有上述四種基因之一或以上,稱爲薰基或伊莎基,也是不嚴謹的,就像一隻號稱紫閃基因的紫羅蘭,而正確說法是(白頭)閃光基因紫羅蘭,所以號稱薰基或伊基的說法,是一種誤導,也是繁殖者不負責任的說法。這種顯而易見的錯誤稱謂,希望隨着國內牡丹鸚鵡繁育的日益發展,大家能以更科學和嚴謹的名稱來定義稱謂各品系,也避免新人能少走彎路。

相對於單一基因的強化,在基因複合的過程中,每增加一組新基因,難度就會呈幾何級數增加,因而數量相對於單一基因或雙重複合基因的小鸚數量,要少得多。這是因爲隨着複合基因數量的增加,在繁育過程中,還會出現很多的體表性狀的變化,諸如:公鳥與母鳥不同基因的體現與攜帶方式,體表羽色的表現類型,返祖現象的不斷出現等等情況,都會導致同一窩鳥,具備三重複合基因的會比較稀少,甚至一窩裏一隻都沒有。再加上國內本身種羣數量也不多,繁殖週期又相對比較長,對基因遺傳方面的研究還在學習和摸索,因而能達到品系自身要求,或出現培育者主觀要求的單鳥個體,少之又少。因而現目前,在國內,要出到多重複合基因的頂級鳥,種羣基因+合理搭配+運氣,三者缺一不可。隨性所作,隨心分享,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