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畫的出現,是政府文化部門組織培訓、輔導員輔導、農民畫作者創作“三合一”創作模式的結果。總之,中國農民畫正處於發展的大好時期,相信在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通過畫院、輔導員、農民畫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會迎來中國農民畫創作的第四個高峯。

堅守本位 博取衆長 固本強體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鄭土有

中國農民畫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形成了基本成熟的獨立畫種,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第二,農民畫真實地記錄了中國農村、農民的生活,尤其是改革開放 40 年來中國農村的巨大變化,成爲我們研究中國農村、農民的生動直觀的資料;第三,豐富了農村、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爲很多農民畫家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爲農村的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尤其是當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這個過程中,農民畫可以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最近 10 多年,隨着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新農村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成爲了農民畫發展的最好機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紛紛出臺了扶持農村畫的相關政策,在創作培訓、宣傳推廣、展覽展銷、稅收優惠等各個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地方還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建設培訓、展示、展覽場館,爲農民畫的發展搭建了平臺。另外,農民畫也引起了各級民間文藝家協會、美術家協會以及美術院校的高度關注,許多專業學者參與到了農民畫的創作、研究當中,也推動了農民畫的發展。同時,農民畫作者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許多地區的農民畫已經被列入省級、縣市級的非遺保護名錄,一些著名的農民畫家還被評爲非遺傳承人。這些都是從制度上保障了農民畫的傳承和發展。

從農民畫的創作情況看,近些年來也呈現了高度繁榮的景象。農民畫的作品大量出現,農民畫畫鄉不斷增加,農民畫作品的風格日益多樣化,不斷地吸收其他畫種的長處爲我所用,同時農民畫的衍生品種類也在不斷豐富。

總體來說,中國農民畫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在繁榮的背後,也有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需要我們未雨綢繆,及時對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目前中國農民畫的現狀可以歸納爲:百花齊放有餘,立足本體不夠。有兩個問題需要我們進行討論研究。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農民畫?農民畫區別於其他畫種的核心是什麼?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但是在今天對於農民畫的發展來說,卻是一個大問題。主管農民畫創作的文化幹部、農民畫輔導員、農民畫作者,捫心自問,能夠明確地回答什麼是農民畫嗎?這個問題之所以在今天成爲了問題,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一是,農民畫發展到今天,已經和 30 年前的農民畫不可同日而語了。農民畫作者隊伍的新老更替,農民畫作者身份的多樣化,專業畫家的介入,城鎮化導致傳統農村生活的消失等等,這些都是導致對農民畫認識模糊的原因。二是,這些年來,農民畫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但是相關的研究卻嚴重滯後,似乎對“什麼是農民畫”已成了共識,但事實上由於缺乏理論的指導,農民畫與其它畫種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三是,農民畫作者隊伍的壯大,創新成了主基調,百花齊放、博取衆長是值得提倡的,也是應該的,但是,創新的底線在哪裏?大家往往都不清楚。這些都導致了對農民畫產生各種歧義。

什麼是農民畫,涉及到的是農民畫的本位問題。農民畫之所以成立,關鍵在於它的本位特色。如果我們直接從事農民畫輔導、創作的人員,都搞不清楚什麼是農民畫,那麼農民畫會走向何處?之前,吳彤章老師一輩的輔導員對農民畫的風格、技巧等有比較明確的定義,我們稱之爲“金山風格”,但這些年來,我們可以發現很多農民畫作品已經大大超越了“金山風格”,如何看待這種現象,金山農民畫“風格”是否過時了?如果已經“過時”,那麼什麼樣的畫纔是農民畫?我們需要爭鳴,需要討論,形成一個基本共識,才能使農民畫在健康的道路上可持續發展。

第二個問題,農民畫“三合一”的創作模式在今天是否仍然需要?農民畫的出現,是政府文化部門組織培訓、輔導員輔導、農民畫作者創作“三合一”創作模式的結果。但是這些年來,這種創作模式日漸式微,這種趨勢是好事還是壞事?是這種創作模式本身有問題,還是我們在實施的時候出了問題?需要認真討論研究。

我個人認爲,這種創作模式對於農民畫來說仍然是需要的,並且是行之有效的,只是我們在實施時,在某些方面出現了一定的偏差。

比如培訓的問題。目前我們一些政府部門的培訓,往往是採取完成任務的方式來管理的,例如配合某次活動、配合某些展覽,然後搞一次創作培訓。這種培訓是缺乏多層次、連續性、有計劃的培訓,我稱之爲是“任務型培訓”。從農民畫的發展歷史來看,農民畫的培訓都屬於技能型的培訓,不是爲了完成短期任務,而是真正提高畫家的技能,提高他們的繪畫能力。所以,“技能型的培訓”與“任務型的培訓”,效果完全不一樣。

還有輔導員的問題。在農民畫的發展史上,有一句通俗的話叫“沒有輔導員,就沒有農民畫;有怎樣的輔導員,就有怎樣的農民畫”。但是我們發現,自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人們對輔導員制度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一些人認爲,輔導員制度會導致農民畫創作的雷同化,應該取消輔導員制度。當然,目前在各農民畫畫鄉,輔導員制度一直存在並沒有取消,只是對輔導員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弱。如果我們要堅持輔導員制度,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這個制度存在的問題:一是對輔導員的培訓,隨着老一代輔導員的退休,新一代輔導員的業務水準在不斷下降。當我們的輔導員都搞不清楚什麼是農民畫的時候,怎麼去輔導農民畫作者呢?在當下,首先要提高輔導員的水平,因爲農民畫和專業繪畫完全不是一回事,專業藝術學院的畢業生,輔導不了農民畫。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各個畫鄉的農民畫水準就很難提高。二是如何提高輔導員的待遇、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輔導員的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農民畫事業的奉獻,他們手把手指導農民畫作者,爲農民畫作者的作品提供修改意見,貢獻自己的智慧,但最後作品的著作權屬於農民畫作者,輔導員的奉獻難以體現。這在客觀上影響了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作爲文化主管部門,應該考慮到輔導員工作的特殊性,制定相關的政策,例如職稱評定、獎勵機制等,充分肯定輔導員的工作。

總之,中國農民畫正處於發展的大好時期,相信在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下,通過畫院、輔導員、農民畫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會迎來中國農民畫創作的第四個高峯。

原標題:堅守本位 博取衆長 固本強體

文字來源:美術報、中國知網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中國青州農民畫網(微信號:zgqznmh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