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自在地呼吸,所以我們體會不到那種:每一口呼吸都耗費很大的精力,甚至於到了最後,每次的呼吸都伴隨着瀕死感……”

——梁朝陽

如果身體的某一個器官出現病症,能不能像機器更換零件一樣更換器官?

這樣的設想,現代醫學已經實踐了近百年。如果再從中國志怪傳記的種種傳說裏追溯,恐怕不止數百上千年。如今,腎、肺、肝、胰、心臟……人類自身間的器官移植已經非常普遍。

中國第一例肺移植的手術,是由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辛育齡教授實施的。就肺移植方面的發展情況,我們採訪了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肺移植科副主任梁朝陽教授。

器官移植,也是一種療法

記者:目前國際國內的肺移植手術發展現狀是什麼樣的?

梁朝陽:在臨牀醫學方面,公認的三個最主要難題是腫瘤、病毒,以及終末期良性疾病的治療。器官移植其實是終末期良性疾病治療的一種方式,或者稱爲根本性的治療方式。

所謂的終末期,比如說肺氣腫,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呼吸非常困難,就進入到了終末期。簡而言之,就是器官不再有能力發揮作用了。近些年,由於高發病率、高死亡率,腫瘤越來越受到關注,但其實,終末期良性疾病所危害的人羣以及整體所造成的死亡率,並不比腫瘤要少,甚至遠遠高出。

對於這類終末期疾病,器官移植不失爲一個好的治療方式。目前在我國,無論是肺、心臟、肝、腎的移植,都非常成熟。就肺移植而言,人類第一例肺移植是1963年,到上個世紀80年代逐步走向成熟。現在全世界大概每年完成4千例左右的肺移植。去年,我國大概完成了300例左右肺移植。

記者:在肺移植方面,我國處於一個什麼樣的階段?

梁朝陽:以肺移植而言,國內已趨成熟,並且基本處於跟國際同步的一個狀態。甚至從數量上來講,國內醫生完成的手術量並不比國外相應同等級別的醫生少。但是,在程序化、流程化,包括更合理的系統管理上,我們還有許多的提升的空間。

自由自在呼吸,也是一種幸福

記者:請您講講肺移植主要適合哪些病人?

梁朝陽:主要是四大類疾病,一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肺氣腫;第二類是肺纖維化;第三類是肺動脈高壓;第四類是先天性或者感染性的疾病,比如囊性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等。

這些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都可以通過肺移植來治療。

很多肺部的良性病,最初都是通過內科藥物治療,維持、改善到一定程度後,藥物再難起到效果,這個時候我們通過器官移植,給他換一個肺,能夠更好的、更自由去呼吸。

自由的呼吸,其實我們理解不了。因爲我們每天都呼吸,自然到我們理所當然的忽略它。正常人體會不到那種,每一口呼吸都耗費很大精力,甚至於到了最後,每次的呼吸都帶來瀕死感的那種感覺。

迎接挑戰

記者:目前,我國的肺移植手術發展還面臨哪些挑戰?

梁朝陽:我認爲,大體上有幾個方面。第一,器官捐獻率問題。一個字形容:低!這個不單純是中國人,整個東亞地區,包括日本,它的器官移植技術發展水平很高,但是它的捐獻比率也很低。中國現在捐獻的比例是每百萬人2.98,遠低於歐美國家。從移植的角度來講,沒有捐獻就沒有移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捐獻所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移植這一個項目,還包括很多方面,如教學、基礎研究等。如果能夠有更多的器官捐獻,才能更好的完成這種生命延續。

第二個方面是什麼呢?這就涉及到我們國家的腦死亡立法。當前,我國仍然採用“心死亡”,但是國際上主要的發達國家基本上採用了“腦死亡”。對於移植而言,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在器官的保護上,因爲心死亡之後,基本上很多器官就不能夠再使用了。而主張腦死亡立法還有另外一個更廣泛的意義:很多已經腦死亡的病人,由於沒有腦死亡立法,必須要繼續維護他的生命體徵,因爲他心臟還在跳,達不到心死亡標準,實際上對於有限的醫療資源是一個巨大的浪費。

第三個方面,器官移植的時機。很多病人,甚至包括很多醫生,都等到患者病情惡化到最晚階段,甚至已經靠機器支持才能維持生命之時,才考慮做移植,這是不恰當的。實際上疾病進入終末期後,越晚移植的效果越差。很多疾病到達終末期時,人的整體狀態都可能已經進入終末期:肺不行,心臟也負荷過重,肝也受影響,腎也出問題……這時候只換一個肺,其實是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所以肺移植的根本目的是爲了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能夠讓他更自由更好地呼吸,而不是把移植當成最後的救命稻草。

第四方面,供體維護。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是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在感染控制上,在供體器官功能維護上,都還需要提高。

未來的方向,也是我們的希望

記者:肺移植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梁朝陽:我想是這樣,一是發展供體器官,比如通過基因技術而達到人類可以應用的一種器官,比如通過幹細胞技術培養的完全同基因器官,還有“人工肺”,就是人工製造的能夠達到人肺功能的機器,將它植入人體內,病人可以攜帶人工肺正常行走、工作。另一方面,則要實現免疫抑制劑的進步,能夠只抑制這個器官移植所導致的排斥反應,而不抑制機體其它免疫排斥的功能。

記者:這其中是否涉及倫理問題?

梁朝陽:倫理的問題,是的!比如說異種移植的倫理,比如說幹細胞人工合成器官以後,也要面臨倫理的挑戰。但是技術進步的最終方向,是能夠以器官移植——不論是同種的、其它物種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器官——有效完整替代現有的病變無用器官,而使得人的生活質量提高,壽命延長。

我們衷心的希望,所有的人能夠自由自在的享受呼吸。我們也希望,不要到了疾病最終的階段,才考慮器官移植。在適當的時候,如果能夠有機會得到這種生命的傳承和延續,能夠更好的生活,我和我的團隊以及所有相關人員,都願意全力以赴去幫助。

— 醫 者 檔 案 —

梁朝陽 主任醫師,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副主任、肺移植科副主任。

社會任職

北京醫學會胸外科分會常委

北京醫師協會胸外科專科醫師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胸外科分會副祕書長、委員等。

學術成果

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肺癌、肺移植及肺減容相關科研課題;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或專利2項。

專業特長

擅長診療:①肺癌 ②終末期良性肺疾病 ③食管良惡性疾病 ④縱隔良惡性腫瘤 ⑤胸膜良惡性疾病。

臨牀研究方向:肺移植/肺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