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工程院印遇龍院士表示,可以通過飼料調控生豬免疫狀態來保護易感動物、防控非洲豬瘟。除了營養免疫方面的內容,印遇龍院士還就飼養管理方面的非洲豬瘟防控措施進行了簡要介紹。

非洲豬瘟的防控主要依賴於生物安全體系,但飼料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忽視。那麼營養免疫在非洲豬瘟的防控中可以起到多大作用呢?

中國工程院印遇龍院士表示,可以通過飼料調控生豬免疫狀態來保護易感動物、防控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是嚴重危害養豬業的烈性傳染病,強毒型致死率可達100%,防控上仍無有效疫苗,只能依靠檢測和撲殺。印遇龍院士對非洲豬瘟病毒特點進行了簡要介紹。非洲豬瘟病毒是相關病毒科唯一成員,擁有龐大而複雜的基因組,有着獨特的宿主和生態循環,而且具有超強的體外生存能力,並且其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非常複雜。

衆所周知,消滅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是預防傳染病的三大要素。印遇龍院士認爲,保護易感動物可通過飼料調控生豬免疫狀態!

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非洲豬瘟自身免疫特點異常複雜。強毒型非洲豬瘟致病豬在3-4天死亡的可能因爲細胞因子風暴。在5-7天導致病豬死亡的可能因爲免疫複合物加劇血管內皮損傷,器質性病變加重,主要器官出現循環衰竭而死。而10-15天死亡的可能因爲免疫複合物-III型超敏反應。

另外,在非洲豬瘟病毒的免疫反應中,抗體和T細胞在病毒控制中起着關鍵作用;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在保護ASFV中的起了關鍵作用;CD8+T細胞在感染中細胞優先增殖。

在沒有非洲豬瘟疫苗的情況下,通過改善抗體、細胞因子和T細胞活性來提高生豬存活率是否可行呢?

印遇龍院士認爲這是一個研究方向。已有研究表明,精氨酸等多種功能性氨基酸具有激活腸道天然免疫反應而預防仔豬ETEC感染的功能效應;天然植物提取物激活相關非特異免疫因子,對畜禽養殖可起到提高免疫、抗菌防病、抗病毒等作用;混合肌注白細胞介素-4、轉移因子、生理鹽水,能有效提高豬的抗體水平和免疫狀態。

印遇龍院士強調,天然植物提取物、微生態製劑、功能性氨基酸、免疫因子添加劑、飼料預消化技術等可以調控生豬免疫狀態,對疫病預防是有幫助的。

除了營養免疫方面的內容,印遇龍院士還就飼養管理方面的非洲豬瘟防控措施進行了簡要介紹。

飼養管理:要保障精確營養安全、生物防控安全及環境控制安全。精確營養上,要確保飼料、豬舍內的空氣以及豬舍內用水的安全性,並確保豬舍內能接受到陽光照射。

生物防控:要求豬場嚴格管控人流、物流、車流、豬流;建立針對老鼠、蒼蠅、蚊子、鳥類、蛇類的防控體系。

環境控制:豬場外要做到遠離、隔離、阻斷、中轉;豬場內要做到獨立、乾燥、通透、陽光照射。

自從去年我國在血漿蛋白粉原料中檢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後,飼料生物安全已然變得尤爲重要。當然,也有養殖戶存在僥倖心理:既然血漿蛋白粉是高危帶毒原料,那以後不用含血漿蛋白粉的飼料就沒事了。但是,事實並沒有那麼簡單,飼料由於其生產、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繁多,污染的機會實屬不少。尤其是自配料養殖戶使用的原料,大多都無來源追溯,也無用前檢測,只是簡單的粉碎混合,其感染風險極大。

飼料在加工過程中受多種因素污染,如:原料帶毒、人員和車輛攜帶病毒、蟲害鼠害、以及有害微生物發酵等。飼料產品的製成從原料的篩選到一定的生產工藝,最後出廠運輸到養殖戶手裏,環環相扣,每一步都是精髓。無論哪個環節出現污染,必將後患無窮。

雖然,非洲豬瘟病毒的宿主是家豬和野豬,主要通過間接和直接接觸傳播。但是發病豬、隱性感染豬、病豬排泄物和污染物、以及軟蜱等吸血昆蟲媒介都是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染源,這些傳染源可以通過車輛、人員、甚至空氣等媒介傳播開來。

因此,飼料廠雖然沒有豬羣,但是人員和車輛的流動、生物媒介等,都有可能造成飼料攜帶非洲豬瘟病毒。(來源:中國飼料工業協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