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

某日聚餐,有一老饕梦游般喃喃自语:“可惜可惜,那一大盘筒骨,没人敢吃,只喝汤就算了......”

众人一听“筒骨”,赶忙问:“在哪呢?”“在北京!”原来他是带着千里遗憾飞回来的。怎么会发生这种乌龙事?

他说:“当时不好意思啃那大筒骨,有两个MM在场,又是头次见面。”可惜MM长什么样他都忘了,只记住那丢弃在汤盘里的筒骨。

于是,大家感叹:那边食风不好,岂有对着大好筒骨坐视不吃的,尤其是那些MM,筒骨里有骨胶原,难道不晓得!

「小麦夜读」骨头汤怎么熬成传说中的奶白色?

多数人只知肉味,不知骨趣。

常看人吃豉汁蒸草鱼,肉扒光了,一排大骨架子完完整整地丢在碟子里。换了老饕,宁愿舍那鱼肉而取鱼骨!因那至美之味不在肉里,而在大骨缝隙之间。

据说中国之大,最懂吃骨头的,是无锡人。无锡人有一种习惯,就是嚼骨吸髓。不管吃的是猪骨、牛骨,还是鸡骨、鹅骨、鸭骨、鱼骨,全都又啃又吮又吸,不一定清楚里面有多少营养,只是吃髓知味。

医学证明:骨头营养胜过肉!

在显微镜下,筒骨的管壁里,除了钙以外,还有无数海绵状的细孔,里面储藏着丰富的蛋白质、铁、钠、磷,其中蛋白质含量高出奶粉23%,是猪肉的2倍,高出牛肉61%,是鸡蛋的1倍多,至于磷和钙的含量,更是其他肉类无法企及的,它的能量远远高于鲜猪肉。更难得的是,它的营养成分比植物性食品更易为人体所吸收。

「小麦夜读」骨头汤怎么熬成传说中的奶白色?

潮流兴补钙。广州有间名为“有骨气”的食坊,以骨头汤为主打,客人冲骨髄而来,甫一坐定必叫一锅“不得不吃”的招牌猪骨汤,里面有四五块筒骨,猪骨汤出场就是高潮,白雾缭绕,汤盘上耸起一支支大筒骨,犹如一盘沸腾的山水!

大家惊呼着,赶紧戴上薄膜手套,抓过属于自己的那一支筒骨,把吸管放进去,只等骨髓汁液稍凉,便滋溜滋溜地吸起来。最好的筒骨是家猪的后腿骨。

猪后腿比前腿骨头粗、骨髓多,骨味自然更加甘香。这天我们正在这里美滋滋地吸着骨髓的时候,邻桌有经理正在写菜单,客人说:“哦,不要骨头......”这句话触犯了“众怒”,几张桌子的人头悉数转过来,要看那个进了“骨店”不吃骨的外星人,经理很诧异:“不要筒骨汤?”潜台词是:那你来这干嘛呢?

「小麦夜读」骨头汤怎么熬成传说中的奶白色?

“有骨气”带着点一箭双雕的意味,既指向精神也指向肉体,以精神带肉体。仿佛所有阿谀奉承、缩头鸟亀、不守气节的行为都是由于身体缺钙造成的。为了纠正从前的种种缺点错误,喝骨汤吧!

在家里做骨汤不难,唯一要担心的倒是汤煲可能不够大。这种时候,用一只大铁锅也行,只要锅盖够大,且能扣得严就行。一般超市里买不到大筒骨,只有大型肉菜市场上才有,而且是新鲜的大筒骨。买多少?家里有几个人,按人均两支的量采购。这是一个起码数量,不然不值得你这么操劳一番。

备料时,除了大筒骨,还要一根白萝卜、姜。买回大筒骨后,冲洗干浄,往筒骨里里外外酒上一层薄薄的盐花,腌起,放冰箱里6小时,也有的厨师认为可以过一夜,筒骨会更入味。

煮的时候,取出筒骨,用大锅烧开一锅清水,放入筒骨、姜片,大火煮沸,改中火,见汤色变白,放入切成小方块的白萝卜,再次煮沸时改为文火,再煮半小时。切记,千万不要往汤里加盐,也不必放味精,可放少量胡淑粉。

这样一个筒骨萝卜汤,既可以作为汤,也可以作为家庭火锅的汤底。萝卜的清甜为汤增色不少。

「小麦夜读」骨头汤怎么熬成传说中的奶白色?

吃的时候,要学绿林好汉那般,每人一只大海碗,连汤带筒骨一起盛上。注意程序,骨髓里面有大量的胶原质和油质,温度偏高。应该先喝汤,喝一半,等筒骨外壁稍凉之后,再插入吸管吸骨髓,吸了一遍,再用汤匙把碗里的汤灌入筒骨里,再吸,如是这样三番五次,直至骨髓、骨缝里的肉脂肉末全被吸干为止。

最后一个吃骨的程序,就是用五爪金龙抓起筒骨,撕剥骨头外围的筋筋肉肉。无论是筒骨里的骨髄或是外面的筋肉,都带着咸甘,鲜美至极!这种咸甘仿佛是筒骨与生俱来的本味,汤水不淡不咸,怡到好处,口感浑厚,这就是先腌骨头的妙处。

一般食量的人,两根大筒骨连汤、萝卜一并吃完,已经饱了。如果还不够,只当这锅汤是火锅汤底,可往里再涮其他蔬菜、肉丸、饺子及粉面。

有人担心大筒骨油脂重。但《本草纲目》却说,猪骨髓有“补脑真髓,治虚痨之功”。骨髓里的油脂往往是女人的恩物。

在骨胶原补充剂没有诞生之前,大户人家的女人,往往把猪骨髓洗净,焙干,磨成粉状,掺入炒米粉,用温水开成糊状,当早餐或夜宵。常吃此糊,能令肌肤光滑如脂,不起皱纹,是护肤养颜的佳品。

原题《骨头汤,意味深长》,摘自《此味只应天上有》

钟洁玲,笔名丁河月、粒粒香,双栖人:专栏写手,文艺编辑。天生一张馋嘴,指望美食济世。多年来,在《深圳晚报》《深圳商报》《法制晚报》《新华书目报》《天津日报》《沈阳晚报》等报刊,开设 “食有八九”“结庐人间”“舞文弄墨”“流水席”等专栏,十只锅三只盖,哪里催租逼债,就在哪里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