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FIRST-

食慾不振,苔白微膩,治以和胃醒脾,消食導滯。後期注意生津養胃。

周某,女,3歲

食慾不振2年。

初診:2年前患兒無明顯誘因出現食慾不振,服用具有健脾胃作用的中成藥均效果不顯,前來就診。現見納差,大便偏幹,1~2天一行,小便調,眠可,入睡後汗多。舌質紅,苔白微膩,指紋不顯。

此爲小兒厭食,證屬脾胃不和,運化不調。

治宜和胃醒脾,佐以消食導滯,自擬和胃醒脾消食方加減。

處方:

紫蘇10g,藿香6g,荊芥6g,厚朴6g,檳榔6g,山楂、神曲各15g,炒谷芽、炒麥芽各30g,白豆蔻15g,黃連1.5g,枯黃芩6g,肉蓯蓉12g,草果9g,炒香附10g。3劑。

二診:半月後就診,服上方後飲食增加,入睡後出汗減少,大便偏幹,1天1次,但停藥後復發。此爲脾胃功能漸復,前方有效,稍增養陰和胃之品。

處方:

泡參(即南沙蔘)15g,紫蘇葉10g,香6g,厚朴6g,檳榔6g,山楂、神曲各15g,炒谷芽、炒麥芽各30g,白豆蔻15g,知母15g,川黃連1.5g,黃芩9g,草果10g,肉蓯蓉15g.3劑。服藥後食慾大增病癒。

本方以藿香、紫蘇、白豆蔻等芳香之品爲主藥,重在健脾化溼,和胃醒脾;配以理氣助運之厚朴、檳榔、草果,食導滯之山楂、神曲、谷芽、麥芽,使健中有消,具有和胃醒脾,消食化滯之功。後期注意生津養胃,使脾胃各得其宜,功能自復。

2

-THE FIRST-

蒼朮醒脾之力最強,最適宜厭食症小兒;連、芩、梔、翹用量極小,能起清解鬱熱之效。

詹某,女,10個月。2005年12月2日。

食慾不振2月。

初診:2月前患兒因餵養不當出現食量下降,餘無明顯不適表現,家長並未引起重視。其後食量逐漸減退,近幾日來每日食量僅400ml牛奶,見食不貪,甚至拒絕進食,稍多食則嘔吐。現見不思乳食,食甚則嘔,腸中漉漉作聲,夜寐不安,大便乾結,面色無華,精神尚可,舌質紅,苔白膩,指紋紫。

此乃食滯困脾,失運生溼,鬱而化熱之證。

法當醒脾化溼,導滯消積。

自擬“和胃醒脾消食湯”。

處方:

紫蘇梗9g,藿香6g,蒼朮3g,橘皮6g,厚朴6g,檳榔3g,木香3g,肉蓯蓉12g,姜竹茹9g,黃芩9g,黃連1.5g連翹6g,白豆蔻15g。2劑,水煎服。每次15ml,每日6次,1日1/3劑。囑其餵食時忌強迫餵養。

二診(2005年12月23日):服藥後飲食量增加,餘症亦消,近20天來體重增加,面色紅潤。爲脾胃納運功能恢復之佳兆,復因亂投雜食,出現大便色白,夜煩哭鬧,大便略稀,舌質紅,苔白膩,指紋紫。

此乃積滯內停,法應消導。

前方去藿香、肉蓯蓉,加炒谷芽30g,炒麥芽30g,川木通9g,車前草30g,焦梔1.5g。2劑,煎服法同前。

2006年1月9日因他病就診,訴服藥後諸症消失,現食量正常。

囑其添加輔食時應循序漸進,以簡單營養爲佳。

小兒素體“元氣未充”,若飲食不調、餵養不當,則易傷脾胃。傷於脾則水溼內困,傷於胃則食積停滯,食積溼滯日久,鬱而化熱,溼、食、熱互見,則諸症叢生。

小兒厭食當與積滯鑑別,在病理上前者是以溼困脾胃爲主,兼有食滯、鬱熱;後者則相反。在症狀上前者以不思飲食爲主,無腹脹、腹痛、大便酸臭等見症,精神狀態較好;後者雖有納呆,卻伴見一系列積滯之象。

治療此證,以醒脾化溼爲主,兼以導滯清熱。

醒脾以藿香、白豆蔻、蒼朮爲主,且多偏用蒼朮,因其氣味芳香,並非剛燥,醒脾之力最強,最適宜厭食症小兒。

而導滯清熱應掌握尺度,不能過用消導和苦寒,當以和爲貴,以調爲先。如本案連、芩、梔、翹用量極小,能起輕解鬱熱之效,亦可防前藥之辛燥傷陰之弊,一、二診之方,遵上法,服後使脾能運化水溼而不爲溼濁困阻,脾運復而胃納自開。

治療厭食,飲食調養尤爲重要,只有藥治與食調結合,厭食才易於康復。飲食上應“乳貴有時,食貴有節”,注意合理餵養。

3

-THE FIRST-

與積滯之別在於厭食症無腹脹、腹痛,且病

程較長。治以芳香醒脾,化溼和胃爲主,佐

以消導。配合按摩,有助胃腸的蠕動、運化。

林某,男,2歲2個月。食慾不振半年。

初診:半年前不明原因逐漸出現食慾不振,曾自服健胃消食中成藥(具體不詳),症狀緩解不顯。症見不貪乳食,納呆,口乾,欲飲,夜臥不安,大便幹,無食入嘔吐,小便正常。查患兒精神差,面色無華,診查合作,脘腹無脹滿,無壓痛,舌質紅,舌苔白膩,指紋紅。

此乃脾胃不和之證。

治法:和胃醒脾,佐以消導。採用內外合治。

(1)自擬和胃醒脾消食方加減。

處方:

紫蘇10g,荊芥6g,蒼朮3g,香附10g,枯黃芩6g,枳殼9g,白豆蔻15g,炒麥芽、炒谷芽各30g,廣木香3g,川黃連5g,連翹6g,肉蓯蓉12g,午時茶1方,山楂、神曲各10g。2劑。

以上諸藥直接加水煎煮,1劑藥煎煮3次,第一次煮開後5分鐘,第二次煮開後8分鐘,第三次煮開後12分鐘。1劑服3天,每日4次,每次30ml。

(2)王靜安小兒按摩法:

令其母平坐,屈膝呈90°,大腿靠攏平放,將患兒仰臥於其上,家屬用雙手輕握患兒手足。醫者凝神聚氣,運內八卦於手指掌,用單側或雙側掌根,或以魚際着力,由上脘、中脘,經建裏、下脘,至神闕反覆推之,致脘腹柔軟爲度。再將小兒翻轉俯於腿上,推、按、震、抖由風門起,經肺俞、膈俞、膈關,經脾俞、意舍、胃倉,至三焦俞。

二診(2005年12月26日):家長述服藥後患兒食改善,每次可喝牛奶約50ml,口乾,欲飲,小便正常,大便質地變軟,排便易,每天1次,舌質紅,舌苔白略膩,指紋紅。患兒食慾增加,大便恢復正常,說明脾胃運化功能障礙有改善,繼前守法守方治療。

(1)上方去枯黃芩,加雞內金,以免苦寒之品傷胃,增強健脾和胃之功。

處方:

紫蘇10g,荊芥6g,蒼朮3g,香附10g,枳殼9g,白豆蔻15g,雞內金15g,炒谷芽、炒麥芽各30g,廣木香3g,川黃連5g,連翹6g,肉蓯蓉12g,午時茶1方,山楂、神曲各10g。2劑。煎服方法同前。

(2)王靜安小兒按摩法同前。

三診(2006年1月3日):家長述服藥後患兒食慾大有改善,每次可喝牛奶約80ml,有食慾,仍少食,口乾,欲飲,二便正常,舌質紅,舌苔白,指紋紅。服藥後食慾大有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逐漸恢復。治療有效,繼守法守方治療,並囑要多按摩。

厭食症與飲食積滯同屬脾胃疾患,但在治療上有懸殊的差異,臨牀不可不辨。飲食積滯除食慾不振、乳食減少外,常見胃腹脹滿、腹痛、食後易嘔吐症狀。厭食症則無腹脹腹痛,且病程較長。

小兒厭食症發病機理主要是脾胃功能障礙,辨證和治療關鍵在脾胃。在臨牀上可將本證分爲三型:脾胃不和;脾胃虛弱;胃陰不足。本案屬脾胃不和,治療以和胃醒脾爲主,佐以消導。

治療厭食症(脾胃不和)組方有如下特點:治療重點在恢復脾胃運化功能,以芳香醒脾,化溼和胃爲主,佐以消導。紫蘇、荊芥、白豆蔻爲主藥,重在健脾化溼,和脾醒胃;蒼朮,芳香醒脾,健胃化溼之力強,健中有消,有開胃運脾之功,然用量不可太過。此外,按摩手法也很重要,可調理臟腑功能,使氣機通暢,有助胃腸的蠕動、運化。結合藥物內服,可增強療效。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集·兒科分冊》,人民衛生出版社。由明醫公開課整理發表。 轉載請註明出處。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