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三種取捨

1.舍獨佔,取分享

曾國藩說,“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

利益,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如果有了利益,只願一個人獨享獨佔,無疑是引火燒身,使自己變成衆矢之的。所以,面對利益,切不可見利忘義,一定要懂得取捨之道。

只知道追逐利益,是常人的行爲;而懂得分享利益,是賢人的作爲。有利益能想到分享給別人,就能得到更多的幫助,更好的人緣。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2.舍捷徑,取笨拙

胡適說:“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

在面臨人生的選擇時,我們都想要選一條最短的路,走捷徑,最快獲得幸福。

然而有的路看上去是捷徑,實際上走起來很難;有的路看起來很難,實際上走下去卻越走越寬。

有些方法看上去很笨拙,但是日積月累,卓有成效,反而最先取得成功;而一些走捷徑的方法,只能獲得短期效益,得不償失,慢慢走向失敗。

3.舍懶惰,取忍耐

曾國藩說:“天下百病皆生於一個“懶”字。”

《醒世恆言》中有一首詩:“富貴本無根,盡從勤裏得。請觀懶惰者,面帶飢寒色。”

忍耐能養心。

忍耐是一種以退爲進的生存智慧。

忍耐不是軟弱,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種自我的超越。

忍耐是一生的修行,過程是艱難的,結果是美妙的。

人生有三種修行

1.修戒

修戒是完善道德品行。

從消極面說,戒是“止一切惡”;從積極面說,戒是進而“修一切善”,諸善奉行。

2.修定

定就是內心處於平靜、安寧、專一的狀態。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煩惱,致力於內心平靜。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個人沒有工作,他就可能遊手好閒,甚至到處惹是生非。如果幫他找一份工作,讓他安下心來上班;只要他有工作做了,就不會無所事事、不務正業了。

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引導方向,它就會隨順着自己的喜好,追逐欲樂、飄浮不定。讓它專注於一個特定的目標,它就能夠逐漸平靜下來。這就是培育定力的原理。

3.修慧

修慧是培育智慧。

這裏所說的智慧,並不是指腦瓜轉得快,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場、官場、戰場、考場能打敗對手,青雲直上。

這些能力只能叫才華或聰明,不是智慧。智慧是能夠徹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間本質的悟性。

生命有三種進境

1.他證

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凡事都以他人的看法爲準,做什麼事情都追求別人的認同。如若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便高興無比,反之則抑鬱寡歡。

處於這個境界的人,有時會爲了別人的一個看法而委屈自己原本的意願,去屈就別人,結果卻常因各人的看法不盡相同而不知所措。

2.自證

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以能夠證明自己爲出發點。

這種境界中的人不再將別人的看法看得過於重要,而傾注於自己跟外界的交流如何。

當他能夠做成一件事,將心願傳送出去的時候,他會很高興,因爲這意味着他跟這個世界的交流已經成功了。

反之如果付出許多努力而難以達成自己心願的時候,他便會懊惱得不知如何是好,因爲這意味着他跟這個世界交流的失敗,難以將自己證明給世人看。

3.無證

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已不再將他人與自己的意向看得那麼重要,更是不會去理會這個世界是否理解他。

他只是默默地做着他自個認爲應該做的事,至於事情的結果如何,別人是怎樣看待的,他已學會不在乎。

到了這個境界,可以說是“從心所欲不逾矩”,擺脫了束縛,也堅守了信念,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歡迎您原創投稿)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

四書五經賞析

薦語:四書五經,是儒家傳統文化之經典,它使我們不丟傳統,不忘來路,不失本心。

蘄艾艾絨枕頭,安神助眠 保護頸椎,詳情點擊『閱讀原文』瞭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