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11月,老杨被评为“三里垭村自强标兵”,在领奖时,咧着嘴笑着说:“今天的这个奖,多亏了县政府办的小王呀,要不是他给我做思想工作,给我出主意想办法,鼓励我发展产业,给我送来产业奖扶资金,我家现在的6亩魔芋、2亩茶园还不知道在哪儿了。通过招商引资,今年3月,女娲天池茶叶专业合作社与陕西鸿安兴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完成签约,投资2000余万元,在做好狮子山茶产业的同时,依托女娲山风景名胜区,大力发展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生态旅游业,以产业新业态牢牢将群众增收嵌入了产业链。

扶贫先扶“志”

老杨叫杨成照,家住平利县城关镇三里垭村,年龄虽不到五十岁,但平时大家都习惯叫他老杨,他2018年脱贫退出。笔者在脱贫退出表彰大会上看到他时,他的左手臂仍旧用一条红布带子挂在脖子上,胡子刮得很干净,新理了头发,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整个人显得格外精神。

“今天我脱贫了,很高兴。现在,我搬到公路边上了,还住上了楼房,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更加便利了。这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平利县政府办小王的尽力帮扶……”这是老杨作为脱贫代表在发言,他的话语中透着难得的自豪和开心。

笔者的思绪也随着老杨的发言,飞到了2016年的初春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那天,笔者乘车来到半山腰,然后翻山越岭步行了三四里坑坑洼洼的小路,来到一间破旧的土房前。“这房子都裂缝了,能住人吗?”笔者不禁心想。“咯吱!”推开那扇旧木门,那并不宽敞的堂屋摆满了凳子、盆子、锄头、烂菜叶子……里屋黑黢黢的,看不清楚啥。“老杨,你在家吗?”“谁呀?”一个慵懒的声音从黑暗中传来。“我是小王,来看你来了。”

等了很久,一个中年男人出来了,左手臂用红布带子吊在脖子上,头发乱蓬蓬,胡子乱丛丛,衣服单薄破旧,散发着酒气,两眼没啥神采。

“我是县政府办的小王,来看看你。”“坐吧!”老杨随手指了指旁边的椅子。那木头椅子靠背都没了,四条腿中有条腿还短一截,落了厚厚的一层灰,只有常坐的地方留有一个屁股印。他坐到旁边的一截树墩上。“我是结对帮扶你的,能给我说说你的情况吗?”“哎!”他叹了一口气,就没有下文了。“随便说说家里的情况,也许我能帮上你一些啥。”老杨看了看笔者,慢吞吞地说到:“哎!家就这样子了。二十年前我骑车时左臂摔坏了,伤到了筋骨,治不好了。”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那次车祸我落下了残疾,说好的媳妇也跑了。”老杨有些哽咽了,眼里闪动着泪花。“这些年你真不容易,以后有啥打算没?”“我现在有低保,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过一天算一天。能有啥打算?”他停下来,看了看墙上的那条裂缝,接着说:“这房子太老了,二十年前就想整一下。唉,算了不去想了,太难了。”说完他用右手抬了抬左胳膊。“房子的事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聊了一会儿,老杨话很少,对生活没啥信心。回来的路上,笔者心情很沉重,琢磨着房子的事估计是打开老杨心结的“钥匙”,并及时找到平利县城关镇三里垭村党支部书记李成龙,经过商量,村里给老杨落实了一套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交钥匙工程房。

当笔者再次来到老杨家,告诉他不用掏钱,就能住上一套新楼房时。他眼里噙着泪水,手微微颤抖着,说道:“谢谢你,这住新房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呀。”这次,老杨话多了些,聊了以后发展魔芋、茶叶产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话题。看来这把新房子的“钥匙”已经打开了老杨尘封多年的心结,让他重新点燃了生活的信心。

自那天以后,笔者隔三差五就到老杨家看看,想方设法给他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逢年过节还带上东西慰问一下。多少次看到老杨用一只手拿着锄头整地,用一只手割草,用一只手砍树,用一只手炒茶叶……虽然满脸是汗珠,但总是露着笑容。老杨正努力用一只手改变着自己贫困的生活。

2017年11月,老杨被评为“三里垭村自强标兵”,在领奖时,咧着嘴笑着说:“今天的这个奖,多亏了县政府办的小王呀,要不是他给我做思想工作,给我出主意想办法,鼓励我发展产业,给我送来产业奖扶资金,我家现在的6亩魔芋、2亩茶园还不知道在哪儿了。我还在靠着吃低保过日子,现在,我一年收入也是过万元了……”

“以后我会坚持努力劳动,把生活搞得更滋润。”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再看眼前侃侃而谈的老杨,乱糟糟的胡子没了踪影,满脸都是笑容,腰杆挺得很直,眼里是满满的自信,浑身上下都透着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精气神。(王贤平,安康日报3版)

一座山带动一个村

暮春时节,坐落在平利县西河镇狮子寨村委会后山的狮子山一派生机,茶香浓郁。附近茶农一边采摘新芽,一边纵情放歌,脸颊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修葺一新的茶田,在曼舞的山风和婉转的茶歌中分外抢眼。慕名而来的游客,有的置身茶山,感受着女娲茶乡神韵,有的频频对焦,记录着天地一色的美景。

狮子山山顶有一天池,在当地群众口中,有个更加隽秀的名字——女娲天池。山上千余亩栽植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茶园,因其芽嫩汤绿,清香浓郁,一直是狮子山人致富增收的“摇钱树”。进入新世纪,由于缺乏市场化经营理念,狮子山茶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落寞。种满茶树的狮子山因无人打理,愈发变得“荒草碧连天”。

“要想富,就得让狮子山上的茶再次飘香。”作为一个贫困发生率39.5%,建档立卡贫困户164户419人的贫困村,包联部门县发改局和村“两委”认定,这是带领狮子山脚下的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精准施治,方可妙手回春。针对农户自营收益差、风险高、产品缺乏竞争力、茶农缺乏积极性等“病症”,2017年,该村由支部书记周大喜牵头,成立女娲天池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租赁、协议用工、订单回收等方式,将各家各户的茶园整合在一起,发动了向狮子山进军的“攻坚号”。

在合作社带领下,群众纷纷入股入社,布满杂草的狮子山再次展露出娇羞笑容。通过抱团经营,狮子山的茶以其滑嫩清香的品质,再次获得市场青睐。当年入社的66户茶农,人均增收1200元,一度荒废的茶园重新燃起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为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该村以“三变改革”为契机,折股量化引领全村370余户农户成为合作社新股东。改造了狮子山上千亩老旧茶园,并新发展茶园450亩,核桃园600亩。仅合作社年底分红,全村户均增收300余元,共享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不仅要把茶树变成群众精准脱贫的‘摇钱树’,还要把狮子山建成群众奔向小康的金山银山。”面对已经擂响的乡村振兴战鼓,县发改局会同镇党委,再次为狮子山勾画了一幅茶旅融合发展新蓝图。通过招商引资,今年3月,女娲天池茶叶专业合作社与陕西鸿安兴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完成签约,投资2000余万元,在做好狮子山茶产业的同时,依托女娲山风景名胜区,大力发展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生态旅游业,以产业新业态牢牢将群众增收嵌入了产业链。

梦想总在一次次奋进中萌发新芽。签约完成后,该公司迅速启动了盘山观光路、民宿体验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建设观光步道,修葺女娲天池。因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狮子山的钟灵毓秀,滑嫩清香的狮子山茶销售一空,就连农户的农副产品,也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香饽饽”。

矗立狮子山头,茶香漫野,绿色渐浓。一排排宛如士兵的茶树,以其独有的芳香,向勤劳的民众馈赠着丰收的硕果。一抹抹天山一色的风光,以其自然的神韵,引得游客一睹它的容颜。正如村支部书记周大喜说的那样:是一座山,带动了一个村!(吕磊,经济特刊8版)

陈封学:单腿蹚出致富路

早就听说陈封学身有残疾但十分勤快,上午10点多到他家门口时不见人,打电话得知他还在卧室睡大觉,心里不由得犯嘀咕。起床后他带着歉意说:“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昨晚两点采摘绞股蓝到今早八点,实在太困,睡了个回笼觉。”

提起陈封学,村里人赞不绝口。“这个人可不简单,虽然身体残疾,但做事务实,积极上进,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现年50岁的陈封学是平利县长安镇双杨村十二组村民,全家五口人。2002年,陈封学务工的矿山突发事故,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正值壮年的他却失去了左腿。“我一个大男人,年纪轻轻就少了一条腿,真是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下去,想死的心都有。”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陈封学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时至今日,陈封学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满含痛楚。想想家中父母年事已高,父亲又重病卧床,妻子也没有多少文化,儿子在上学,全家担子还得由他这个单腿男人扛起来。

陈封学装上假肢,通过一次次痛苦的学步,终于重新站了起来。陈封学又回到矿上开了4年绞车,因身体原因最终回到家中。2014年,陈封学一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他潜下心来搞发展。

“我腿脚不便,自己再不想办法发展一点产业,日子就没法过了。”在帮扶干部帮助和指导下,他在家门口养起了猪,种起了绞股蓝和魔芋。陈封学知道,自己行动不便,要发展产业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与心血,他坚信只要不怕吃苦,就一定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别人天亮了才起来采摘绞股蓝,行动不便的陈封学夜里两点就来到绞股蓝园开始采摘。农闲时他就思考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价值。

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陈封学种植6亩绞股蓝、4亩魔芋,养殖10余头生猪,每年收入3万多元。2017年,陈封学一家通过努力,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现在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好,但我也不能光等着国家扶持,就像上楼梯,光有人拉你不行,自己也要攒劲儿把日子奔好。”谈起未来,陈封学心里也有着自己的打算,今年还想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增加经济收益,让日子越过越甜。(柯炎培,经济特刊8版)

主编:王静|副主编:陈力

本期编辑:高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