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壽寧縣和鰲陽鎮兩級黨委、政府以深入開展“創文明城、迎省運會”活動爲契機,統籌推進省級文明縣城、省級森林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的“三城同創”,實施交通暢通、供水安全、防洪防澇、城鄉潔淨、景觀提升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鰲陽鎮黨委書記黃武介紹,作爲縣城所在地,壽寧縣和鰲陽鎮近年來積極回應民衆呼聲,從拓展城市功能、提升文明形象、推進綜合治理三管齊下,改造提升老城區,滿足廣大居民對潔淨舒適人居環境的企盼。

編者按

5月11日,《閩東日報》頭版顯著位置以《壽寧鰲陽:“八閩夏都”發力老城改造提升》爲標題,報道了我縣鰲陽鎮通過努力,使狹窄逼仄的老城區,逐步變成一個生態、文明、衛生的怡人山城——

閩東日報截圖↑↑↑

時值初夏,壽寧山城進入一年裏最清新怡人的時節。漫步於壽寧城區主街道勝利街 ,你會發現道路變開闊了,羣衆休閒活動場所增多了,花木掩映中的路面愈發乾淨整潔,貫穿縣城的蟾溪也更加清澈暢通了……昔日狹窄逼仄的老城區,正轉身成一個生態、文明、衛生的怡人山城。

“八閩夏都,自在壽寧。打造生態宜居鰲城,既關乎壽寧的對外形象,也是縣委縣政府爲民辦實事的重要民生工程,牽動每一位縣城居民的幸福指數。”鰲陽鎮黨委書記黃武介紹,作爲縣城所在地,壽寧縣和鰲陽鎮近年來積極回應民衆呼聲,從拓展城市功能、提升文明形象、推進綜合治理三管齊下,改造提升老城區,滿足廣大居民對潔淨舒適人居環境的企盼。

“縣在翠微處”,是明代文學家對壽寧縣城所處自然生態的形容。近年來,在推進全域旅遊發展中,這個地處閩浙邊界的高山縣城更加凸顯度假休閒棲居功能。然而,長期以來,舊城區一度面臨建設發展滯後窘境。區域面積只有1.2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卻達4萬多人,其間人均建設用地不足30平方米,大大低於全國縣城人均用地水平,且建築密度高、住宅間距小、人口密度大、環境質量差。同時,城區在市民遊覽、休憩娛樂、健身公共場所等城鎮基礎配套建設上亦顯滯後,已無法滿足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如何破題?近年來,壽寧縣和鰲陽鎮兩級黨委、政府以深入開展“創文明城、迎省運會”活動爲契機,統籌推進省級文明縣城、省級森林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的“三城同創”,實施交通暢通、供水安全、防洪防澇、城鄉潔淨、景觀提升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減法”給民生項目騰出空間。該縣對街道兩側屬於集體建築用地以及違章建築用地只拆不建,用於建設停車泊位或綠化美化。用好“加法”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配套。抓好蟾溪生態治理、縣城雨污管網及生活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縣體育館、三峯主題公園二三期等項目建設,全面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區和諧美麗。在縣、鎮兩級及有關部門的合力推動下,老城區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得到增強,休閒宜居指數不斷提高。

在舊城功能提升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三峯公園。時隔兩年,記者再度在夕陽下登臨三峯公園,這裏已然成爲市民和遊客放鬆身心的愜意去處。

據悉,該公園規劃佔地面積2563畝,分鰲陽鎮老城區、茗溪新區和際頭仔三個片區,總投資7億餘元,建設期限15年。“全面建成後,將成爲一個生態環境優美、季相景觀豐富、服務設施完善、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綜合性城市山地公園。”黃武介紹,目前,三峯公園休閒廣場、東門、北門已建成,綠化景觀提升與配套基礎設施工程也在不斷推進中。

在三峯公園加緊建設的同時,城區中新增的綠地和花園也給羣衆帶來了別樣的溫馨感受。

在城區勝利街沿街小花園中,一對對夫妻帶着子女散着步,一位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坐在花圃邊悠閒地曬着太陽。很難想象,在不久之前,這裏還是一片違章搭蓋的簡易房。“以前,周邊連個休閒的場所都沒有。政府將這片違章建築拆除後改建成花園,對我們居民而言無疑是做了一件貼心事。”住在勝利街後葉巷的葉女士感慨說。

據瞭解,爲了給小花園騰出更多空間,鰲陽鎮還積極協調蟾溪社區對社區所擁有的80多平方米的簡易店面進行自行拆除。“這些店面每年的租金可達8萬元左右。雖然拆除後對社區的集體收入造成了一定影響,但爲了提升城市形象,社區還是全力予以支持。”蟾溪社區黨支部書記葉允建說。

以“生態”與“綠色”爲主旋律,舊城區的嬗變不僅於此。蟾溪生態治理及城區市政工程提升項目也正加緊推進中。該項目總投資約34500多萬元,包括蟾溪河道的生態治理、城區道路白改黑、雨污水管網改造、強弱電下地、公交崗亭、充電樁建設等。項目一期投資9600多萬元,預計今年7月底完成勝利街、新區路和馬仙路、黃穆路及東區各路段的提升改造。

在這些民生項目實施過程中,鰲陽鎮幹部主動作爲,甘當“秤砣”沉下去,真抓實幹全力服務項目建設。僅在勝利街白改黑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就先後協調各類問題40餘起,有效地保障了項目的順利推進。

一個城市的宜居,不僅是基礎設施配套的完善,城市的綜合管理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藉助着黨建促創城的春風,鰲陽鎮通過建立社區“大黨委”,發揮黨員先鋒作用,進一步推動了城區管理制度化、常態化。

鰲陽鎮黨委副書記蔡增明介紹,在縣委組織部的牽頭下,鰲陽鎮各個社區分別與縣裏相關單位開展共建,形成各社區“大黨委”。社區“大黨委”着力推進社區與駐區單位黨組織相互融合互動,引導各共建單位黨員幹部積極參與社區日常管理和各類志願服務行動,形成“8小時以內工作在單位,8小時以外奉獻在社區”的模式。“通過黨建引領,羣衆的家園意識提升了,老城區面貌改善有了內動力。”蔡增明說。

對於“大黨委”帶來的社區面貌轉化,敖東社區水電小區的羣衆感觸尤深。水電小區是一個開放式老舊小區,人員構成複雜,髒亂差一度是該小區最令人頭疼的問題。“那時候花圃裏種菜,空地上養雞,各類建築垃圾隨意堆砌,整個小區十分雜亂無章。”老住戶劉先生回憶。

爲了改變這一狀況,鰲陽鎮敖東社區“大黨委”組織青年志願者到小區內進行衛生打掃,並派出黨員文明勸導隊深入小區挨家挨戶宣傳倡導文明意識。爲了形成有效監督機制,該社區“大黨委”在設立樓道長加強管理的基礎上,還發動社區老黨員對該小區的環境衛生進行監督,一旦發現髒亂差現象,第一時間發佈到“大黨委”微信工作羣進行通報。

“現在,小區裏的環境好多了,人住着也舒服。”劉先生深有感觸地說。

來源:壽寧文明辦 供稿

責編:葉伏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