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森林覆蓋率66.8%,連續40年居全國之首。“中國最綠省份”殊榮背後,是八閩造林人世代傳承的優良傳統和與時俱進的科學創新。記者近日走進閩北,追溯百年杉木林的故事,記錄新時期的綠色發展路——

溪後村的百年杉木豐產林

今年,“綠色金庫”的故事,再次在八閩大地傳播。

1919年,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溪後村的三個年輕人魏聲傳、魏聲韻、魏乃楊,承包了村東北部被稱爲安槽下的山頭。他們劈山、煉山、拾雜,於早春二月,從健壯的杉樹母株上採擷生長旺盛的鮮嫩枝條,用當地世代相傳的扦插法栽種杉苗。經精心撫育,形成一片杉木豐產林。

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印尼萬隆會議上宣佈,溪後村這片杉木豐產林畝蓄積量超過70立方米,爲全國之最。1958年,王臺公社被國務院授予“綠色金庫”稱號。

作爲國內人工造林的典範,“綠色金庫”從此聲名遠播。近年來,前來調研學習豐產經驗者更是絡繹不絕。這片最初爲利用木材而營造的杉木林歷經百年,依舊枝繁葉茂,併爲福建綠化事業帶來經驗與啓發。

傳承創新,造林提質增效

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福建森林覆蓋率達66.8%,連續40年居全國首位。眼下,閩山正綠。截至4月30日,全省完成植樹造林總面積93.27萬畝,超額完成省政府確定的90萬畝年度植樹造林任務目標。

“作爲生態優等生,我們依然在綠色道路上銳意進取,不斷突破。”省林業局造林處負責人表示,福建國土綠化工作,不僅重規模,更講求科學性,“當前營造林工作已從側重增量到提質增效轉變”。

曾經的“綠色金庫”王臺鎮,既傳承百年造林經驗,也在創新。

“劈草煉山是溪后豐產林在造林前整理林地的主要措施,也是目前業界主流做法,既省工又能增加土壤養分。”王臺鎮副鎮長梁大盛表示,但長期煉山易引發水土流失,導致地力衰減。

爲此,南平於2015年開始在全市推廣不煉山耙帶造林法。

“不煉山耙帶造林,即對造林地的枯枝敗葉不是一燒了之,而是讓其翻埋入土,自然消解。”王臺鎮林業站站長康述海說,儘管採用不煉山耙帶造林,每畝造林成本要增加數百元,但長期來看,有助於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減緩水土流失。數據顯示,目前,南平市屬國有林場採伐跡地更新已全面實行不煉山耙帶造林,全市實施不煉山耙帶造林面積累計達13.04萬畝。

由於經濟價值高,王臺鎮的杉木種植規模佔全部樹種近九成。單一樹種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卻不利於病蟲害防治與生物多樣性維護。

“我們不斷加大珍貴鄉土闊葉樹造林力度,促進樹種結構調整。”南平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南平正主推閩楠、木荷、楓香等鄉土珍貴闊葉樹種。目前,全市闊葉樹及其混交林比例已達到40%。同時,當地尤其強調森林科學經營管理,採取間伐、撫育、補植、套種等人工措施,加強森林經營和管理,有序實施封山育林,持續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

經營森林,讓青山變金山

杉木曾是溪後村的經濟支柱。“過去,杉木漂流至閩江支流富屯溪,再一路沿閩江南下,直至福州臺江,銷往全國各地。”今年已78歲的魏乃涵還記得,早年溪後村幾乎家家戶戶以採伐、販賣木材爲生。

隨着生態意識覺醒,溪後村人開始思考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辯證關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近年來逐步深入人心,他們試圖打造出“不砍樹也致富”的新版“綠色金庫”。

去年,王臺百合小鎮金杉園景觀建設項目應運而生。

“我們依託延平區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對重點生態區位內近熟、成熟、過熟的人工商品林進行贖買,而後統一進行林分結構改造、優化、提升,從而實現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並進行科學有序的開發應用。”梁大盛表示,該項目已完成千畝體量的杉木收儲。

金杉園以溪後百年杉木林爲起點,展示不同年齡段杉木,並依託“綠色金庫”科普時光隧道、百花園、百樹園等節點,開展自然生態科普教育。其間,森林文化將得到挖掘與展示。源自19世紀50年代的杉木王就位於園區內。這棵百年老樹高26米,胸徑0.99米,材積10.4立方米,與毗鄰的豐產林共同講述溪後的綠色故事。

雄姿挺拔的杉木王

金杉園還串聯了更多鄉村文化與產業元素,旨在構建完整的鄉村旅遊產品體系。

比如,延平區是全國百合鮮切花六大主產區之一,種植規模超過6000畝。作爲百合生產重鎮,王臺正規劃建設王臺百合特色小鎮,打造集鄉村旅遊、百合花卉產業、田園綜合體等爲一體的“七彩王臺”。未來,百合產業文化將與杉木產業文化相互串聯與融合,和諧互饋。

延平百合花卉產業致富一方

“近年來,我省林業產業快速發展,廣大林農在經營用材林的同時,大力發展油茶、花卉苗木、竹業、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等民生產業,森林經營綜合效益不斷提高,社會得綠、林農得利的新版綠色金庫越來越多。”省林業局產業發展處負責人表示,當前,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遊等三大產業,已成爲福建林業三大增長極。按照規劃,2020年,三大產業年產值分別達4000億元、1000億元、1500億元以上。

>>>>

記者點評

綠化需增量與提質並重

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國土綠化也有了更豐富的內涵——不僅要高覆蓋率,更要綠得有質量、有內涵。

福建森林覆蓋率連續40年位居全國首位,被譽爲“中國最綠省份”,但高森林覆蓋率並不能與國土綠化高水平畫等號。福建森林資源規模逐年提升,但單位蓄積量有待提升、林分結構單一、林分生產力不高等短板依然存在。

在這樣的背景下,福建國土綠化工作正經歷着一場觀念重塑與流程再造。大家逐漸意識到,森林覆蓋率並非衡量國土綠化水平的唯一指標。要綠,更要科學;要綠,更要美;要綠,更要惠及民生;要綠,更要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互饋。在福建,國土綠化工作增量與提質並重已成共識。在繼續提高森林覆蓋率的同時,今後,福建將更加強化重點生態區位林分修復,在優化調整樹種結構、導入森林科學經營管理理念與手段等方面下功夫。

《福建日報》2019年05月13日

來源: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文 黃海/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