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透露出几个重要信息,小虎他爸他妈都是卖鱼的,而两年前他家东西被偷时,小虎李文林他爸,老李,应该是正在市上卖鱼,也许是因为生意刚起步,李大嫂那会还是全职主妇,两年之后,买卖越做越大,小虎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不用家大人在家看着了,老李两口子这才开始一起干买卖。小虎的婴儿时期,有一天他家邻居张二伯在菜市场买了4斤鱼,非得冒充是钓来的,被小虎卖鱼的爸爸当场揭穿,给二伯来了个大窝脖儿,虽然李婶尽力打圆场,但因为张二伯这人太浑,仍旧与李家结下了梁子。

《逗你玩》是马三立先生的一段单口小段,全长不过6分钟,台词不过900个字,但效果极佳,至今“逗你玩”这个梗仍被天津的老少爷们们津津乐道。

平心而论,《逗你玩》这种作品,绝非是一般人能拿的动的,它是马三立先生表演功底及超好观众缘的体现,段子虽小,却充分地展现了马氏相声的风格与魅力。

但一直以来,就如同马志明《纠纷》中“王德成在哪压了丁文元的脚”这个问题一样,许多观众也被《逗你玩》中的一个问题困扰着:

小虎家的裤子、褂子和被卧面子

到底是被哪个王八蛋偷走的?

这个问题,远比《纠纷》之谜复杂的多,今儿个咱就拨开重重迷雾,在重温马三立先生一系列经典作品的同时,争取解开这个谜团…

首先在“小虎本传”《逗你玩》里,马三立先生就已经交待了很多信息:

1.

小偷过来了,奥,这好地方!

“几岁了?”

小孩一瞧:“5岁…

“叫嘛?”

小虎儿!

2.

街坊这老大娘

虽说老大娘

岁数不大三十多岁吧

三十多岁

大嫂子

咱们称之大嫂子

从现有信息可以看出,小虎一家是马三立的街坊,当时小虎他妈30多岁,就一个5岁的孩子小虎,那她结婚的年纪应该在二十大几,大概其是属于晚婚晚育,小虎很有可能是个独生子。作为家庭主妇的她,任劳任怨,带孩子做饭洗衣服,样样拿得起来放得下。

那大嫂子为嘛不让爷们儿帮着看衣服呢?

为嘛非要让小虎这不懂事的孩子守在外边,以至于让小偷得逞呢?

OK,这就要搬出马三立的第二段作品了:《考试》

小虎儿这个名字,大伙一看就知道是个小名,那小虎的大名是什么呢?这个答案在马三立先生晚年的作品《考试》中有说明,小虎在去学校考试之前,他妈妈嘱咐他:

“别害怕啊,老师问叫什么名字,别说叫小虎啊!学名李文林,记着!”

等到老师问问题时,问小虎:

“几岁?”

“七岁。”

好的,我们知道了,小虎姓李,大名叫李文林,而且这会已经七岁了,距离他家被卧面子被偷已经过去了2年。

再往后看,老师又接着问小虎:

“几岁?”

七岁。

“去年几岁?”

“……去年六岁。”

“上三年级几岁?”

“九岁。”

“行啊!你爸爸是会计?”

(摇头)“卖鱼的…”

“哦,买卖人。你妈妈是学校老师?”

“也是卖鱼的…”

“哦,个体户。”

这段透露出几个重要信息,小虎他爸他妈都是卖鱼的,而两年前他家东西被偷时,小虎李文林他爸,老李,应该是正在市上卖鱼,也许是因为生意刚起步,李大嫂那会还是全职主妇,两年之后,买卖越做越大,小虎也到了上学的年纪,不用家大人在家看着了,老李两口子这才开始一起干买卖。

个体户这个名词,是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计划生育政策,是1982年9月被定为我国基本国策的。

这也正好再次印证了,小虎是个独生子。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根据年代,大致判断出李家丢失的被卧面子是什么款式的,大概就是下面这样的:

言归正传,老师一听小虎家卖鱼的,继续问小虎:

“100斤鱼,卖99斤,还剩多少?”

“还剩10斤。”

“听明白了吗?100斤鱼,卖99斤,还剩多少?”

“还剩10斤。”

“剩的了那么多吗?”

“剩的了。要是我爸爸看摊儿,剩的还能多。”

这段话听着可笑,可却反映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小虎他爹妈都是奸商,卖个鱼还要玩儿称。可李大嫂两年前可是个贤妻良母,到底这两年间这老娘们经历了什么,才让她逐渐黑化呢?

OK,这又要搬出马三爷的第三段相声,《钓鱼》了。

提到《钓鱼》这个故事,多数人第一反应绝对是高英培、范振钰二位的作品,其中“二他爸爸”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这个段子,应该是根据马三立先生的“亲身经历”改编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马三立、张庆森就曾讲过这个故事,虽然没有录像,但却有珍贵的录音留存了下来。

在这段作品中,又是马三立的一位街坊,满嘴胡了天,七个不行乎,八个不在乎,非得吹牛说大话,说自己会钓鱼。可他自己心里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最后跑到鱼市买了4斤鱼,才闹出一堆笑话。

闹出了什么笑话呢?相声中也有交待:

钓鱼大哥回到院里,让媳妇拿来大盆,把鱼都倒进去了,谁知他的几位街坊(也是马三立的街坊)也过来了,头一位立刻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说道:

“(这鱼)都一边大啊!”

按正常逻辑来讲,对鱼的质量这么敏感的人,很有可能长期与鱼打交道,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这个人提出质疑的人,极有可能就是小虎李文林他爹!因为他就是卖鱼的!天天跟鱼熬鳔!

如果说这样还不足以证明,那么后面的故事,则100%肯定了这种推测:

街坊那个大婶,抱着孩子过来看看,也许是怕钓鱼者面子挂不住,为了防止发生冲突,打圆场道

“(这鱼)不少,合二斤多!”

这里有两个问题,大婶怀里抱着个孩子,而且还帮着刚才提出质疑的大哥打圆场,那这个人,应该就是小虎他妈,而怀里的孩子,就是小虎!而且这个人“打圆场”时贤惠的样子也很符合小虎小时候,李婶的性格特征。

那么钓鱼的大哥是谁呢?

咱们还得打开马三立的第四段作品——《练气功》,再找找线索。

在《练气功》,马三立再一次提到了他的街坊,小虎。

这一次,小虎与张二伯狭路相逢:

打外边来个小孩儿,这小孩儿手里拿一根冰棍儿,刚要进胡同,这张二伯过去:“小虎,拿的嘛?”

都怕他呀!

“二…二伯?”

“问你拿的嘛?拿的嘛?”

“冰…冰棍儿。”

“冰棍儿?嘛的?”

“奶油的。”

“倒霉孩子买奶油的干吗?小豆的呀,这倒霉孩子,这…好吃吗?我尝尝?我尝尝?”

“你让我尝尝!你让我尝不让我尝?你让我尝不让我尝?你不让我尝你别进胡同儿,你进胡同儿我把你踹出去啊!”

张二伯其人,大家都很了解,用马三立的话说:

成天不上班,净吃劳保,不知道他干嘛地。这人混、糊里糊涂。

这个性格描述与钓鱼大哥的形象特征完全吻合!

那么他的作案动机是什么呢?

咱们好好捋一捋时间线:

话说在80年代初期,李婶刚刚结婚,他爷们老李卖鱼养家,成为了第一批个体户。之后又赶上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久后生下了他的独子,也就是小虎李文林。

小虎的婴儿时期,有一天他家邻居张二伯在菜市场买了4斤鱼,非得冒充是钓来的,被小虎卖鱼的爸爸当场揭穿,给二伯来了个大窝脖儿,虽然李婶尽力打圆场,但因为张二伯这人太浑,仍旧与李家结下了梁子。

正因如此,很有可能两家从当时开始就不再互相走动了,而且当时小虎还是怀抱的娃娃,尚未懂事,也就导致了他对二伯不熟悉。

张二伯平时净玩蔫坏损,时不时的找茬,使绊子。

小虎5岁那年,说机灵不机灵,说傻也不傻,因为长期的疏远,仍旧不太熟悉张二伯,二伯也正是利用小虎的这个弱点,哄骗他喊自己“逗你玩”,这才让老李家损失了大褂一件,裤子一条,被卧面子一个。

还有一棵奶油冰棍……

作案动机找到了,就是因为日常发生的口角,张二伯记仇,并且让李婶寒了心,心说自己好心好意的打圆盘,你还这样,由此开始逐渐黑化 。

所以,真相大白!

偷小虎家被卧面子的犯罪分子就是张二伯!

参考资料:《马三立街坊考》、头条@津沽一页书

天津人未解之谜:王德成究竟在哪压了丁文元的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