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延禧攻略》了嗎?你屬於下流階層嗎?

日本文化研究所的三浦展在《下流社會》這本書中拋出一個驚動整個日本乃至整個世界的概念。他說,隨着兩極分化傾向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形成一個極廣泛的“下流社會”階層。當然,這個“下流”並非指社會底層,而是指中產階級的居下游者。這些人的下流並不是道德方面的下流或者是收入的低下,而是人際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熱情、學習意願、消費慾望的低下。

也就是說,所謂的上流與下流,主要是由人生熱情的高低來界定的。

在日本下流羣體中,鬆鬆垮垮照樣能夠生活,努力工作的人卻可能會被譏諷爲傻瓜,因此,便有越來越多的人鬆鬆垮垮地生活着。

01

時間回到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的地價可以一年翻一倍,10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賣100萬美金。

資產大量聚集,日本全世界到處購入債券成爲全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日本女人們全世界瘋狂搶購奢侈品,日本男人們大肆的增值自己的資產。導致了日本國內一直以來龐大的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

然而90年代的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人們的資產大量縮水。

加之如今的年輕人,形成了日本一個新的社會力量,下流社會因此迅速擴張並且只會越來越龐大。

如今,下流社會中的很多年輕人,年薪不到自己年齡的10倍(比如20歲的年輕人,年薪應該是200萬,摺合14萬人民幣),都喜歡獨處,喜歡自由職業,男的喜歡自顧自的窩在家裏玩電腦,女的喜歡穿的標新立異,存款不到150萬(摺合人民幣10萬多一點),平時喜歡在家裏看書看碟聽音樂玩遊戲,喜歡自由懶散的感覺,對未來的生活沒有信心,沒有保障。

三浦展所描繪的“下流男”有着3P的特徵,分別是: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手機(Pager)和掌上游戲機(Play Station);而“下流女”則喜歡唱唱跳跳。

02

當然,下流社會也不全是問題和弊端,與之相伴生的其實還有文化娛樂行業的繁榮。

恰恰就是在失去的二十年中,日本的次文化快速發達起來,最典型是在1980-2000年之間,日本的動漫產業迅速躍居爲全球首屈一指的新興產業。

此外,也恰恰是在這一時期,日本的次文化異常活躍熱起來,這使得中產下層和年輕人羣體即使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收入水平上也依然可以活得很好,他們有網絡,有華麗麗的發達的ACG文化,有全亞洲幾乎最成功的音樂,還有讓全世界大叔們取之若鶩的出口產品……

這就是衆所周知的“口紅效應”。

“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

在美國,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是因爲,在美國,人們認爲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奢侈品,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慾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奢侈品。

在中國國內,“口紅效應”一詞的走紅,源自中國電影行業逆勢上揚的一場討論。

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那時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沉寂趨冷,好萊塢的電影卻乘勢騰飛,熱鬧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給觀衆帶來歡樂和希望,還讓秀蘭·鄧波兒成爲家喻戶曉的明星。

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生活壓力會增加,沉重的生活總是需要輕鬆的東西來讓自己放鬆一下,所以電影等娛樂市場消費不是很貴的生意會比較好些。

03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能解釋近兩年中國電影票房無論是單片還是總量能夠屢創新高的原因:經濟下行週期一方面導致人們消費信心不足,另一方面釋放了很多勞動力和閒暇時間,二者相輔相成,花幾十塊錢的小錢來消遣一下閒暇的時間。

那麼同樣的道理,足不出戶,一分錢不花,刷刷抖音獵獵奇找找刺激不也挺好?花個十幾塊錢拼個多多不也挺好?買個愛奇藝會員“延禧攻略”一下不也挺好?

尤其是《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和《延禧攻略》的大火,除了大家分析的冠冕堂皇的那些原因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近幾年經濟蕭條所導致下流羣體的壓力釋放。

說白了,這些內容怎麼就看着這麼爽!很爽!非常爽!簡直爽歪歪了!

電影的黑色幽默帶來肆無忌憚的爆笑、影評內外夾雜着對現實社會的鍼砭時弊、上升無望的沮喪情緒消失在自己搖身一變成爲首富的意淫中、生活與工作的不如意則在升級打怪口無遮攔的爽文模式下消解了……

是的,下流羣體所處的天下比以往更復雜,大家要一直均衡來自家庭、職場、社會的多重利益,在這一歷程中,未免會挫敗、蒼茫,甚至想要放棄。

每當這時,她們都需要一個暫時迴避和放鬆的渠道,只要娛樂才能滿足他們這一訴求:

40分鐘也好,兩個小時也罷,大家沉浸在空幻的想象中,不論是享受一段美妙的愛情,還是“手撕”仇敵,不論是憤青一下,還是YY一下,都能讓多巴胺快速分泌,舒緩心頭的鬱結之氣。

經濟蕭條的大背景下,下流風險最大的就是所謂中產和年輕人。而這些人的笑點、淚點、痛點、爽點,都被另外一個羣體拿去變現了。

04

當下的中國社會,從上往下、從外往裏看,景色迷人,鶯歌燕舞,如日中天,風景這邊獨好。

從下往上、從裏至外看,破壞與墮落百出,危機與混亂並存,山雨欲來風滿樓。當一個新的社會階層——下流社會——選擇不再堅守信念時,當底層青年上升沒有空間時,娛樂至死與信仰淪陷真得擋不住嗎?

當一個社會,上層在逃離、中層在下流、底層在淪陷的時候,刷刷抖音、看看電影、玩玩攻略可不就真的變成了“奶頭樂”嗎?

而自甘下流的人,其實根本懶得去想這個問題,他們只會毫不猶豫地問:這樣不是挺好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