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铳是中国古代一种短火器,使用铁或粗钢浇注而成。外形为三根竹节状单铳联装,每个铳管外侧都有个小孔。使用时在铳管内添加火药,最后装填钢球或者铸铁块、碎铁砂等,在小孔处添加火帽,使用时将火帽朝石头等发射台敲击,引爆装填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三个铳管可轮番射击。在三眼铳的尾部留有柄座,安装有长度不等的木杆用以握持,保障射手安全。

三眼铳:3管单兵手铳,由3支单铳绕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缘,共用一个尾部,单铳口径15毫米,全长350-450毫米,都有药室和火门,可连射。射后可当锤击敌。三眼铳在明代常见,但是射程近,比不了弓弩;再次装填速度太慢。

虽然三眼枪铳管短,不能三点一线瞄准,但它在三四十步还是有相当的威力和足够的射击精度!明朝一步五尺1.635米,营造尺:32厘米,量地尺:32.7厘米,裁衣尺:34厘米。三眼铳的最佳射程为三十步,也就是49.05米,破重铠,五十步(81.75米)之外能重创不披甲目标,百步(163.5米)之外就没有杀伤力了。

步兵的三眼枪每铳只著铅子一个,在八十步内平放发射;明朝骑兵的三眼枪由于马上发射命中率低,为了提高命中率,有时用的是散弹"每铳著铅子二、三个",在三四十步内发射,但马上步兵一般都会下马结阵放三眼枪,如果来不及下马,就各按队伍条为长营轮番更打且战且行,有进无退。三眼枪若单独使用时是连发的;与鸟枪配合时,有时为了弥补鸟枪火力弱的缺点,是齐发三弹的,有时为了加大近距离的杀伤效果,每铳管用二三个铅子。三眼枪可根据战场情况选择是否将三条引线并在一起,连发还是齐发。

当时敌人觉得三眼铳的近距离威力十分惊人,《德川家康·乾坤梦.1》这样描述三眼铳(子母炮):明军在近身战中使用的是一种拥有着惊人威力的被称作子母枪的火枪。对于子母炮,参加碧蹄馆战役的武士们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个枪口。三个枪筒相连。可自由选择发射一次或三次。"骑马的武士手拿长柄火枪。柄长六尺有余,带有长约一尺的枪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枪身分为两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会开枪。(即上文的快枪)他们的衣服外层是红色的毛毡,里层用铁链连着一块被切割成大约三寸四平方米大的钢片,有着像道服一样长长的下摆。盔甲是用磨白的钢制成,护臂也是钢制,刀枪不入。

明朝时,在伟大的戚继光将军率领的戚家军中,三眼铳是一种常见的武器,在抗击敌人的战役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