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初定与资料筹备

我的导师是胡鞍钢教授,作为资深国情研究专家,导师多年来坚持在党代会、两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题讲座,分析和解读国家重大决策的背景和意义,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每次讲座结束后,导师都会向我们了解听众反馈,并且常常鼓励我们:“ 我希望我的学生不仅通过讲座学到知识,还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学会讲授课程,分享我们团队的学术思想。不仅会‘读’、会‘写’,还要会‘讲’。”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在逐渐在心底埋下了一颗“讲师”的种子。而本次海外实践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当研团委实践部提出要把实践与宣讲相结合,希望支队成员在海外宣讲十九大精神时,我随即报了名。彼时,我刚刚成为清华大学讲师团的一名讲师,还未做过任何宣讲,没有备课,宣讲主题也只是个未成型的点子而已。但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一方面,终于能够真正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海外宣讲中国发展经验,作为一名国情人,我应该主动而为。

接下任务后,我将宣讲主题初定为“中国的五年规划“,并开始投入到宣讲内容的准备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海外宣讲是个“难啃的骨头”。虽然参与五年规划相关课题已一年有余,但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治理经验通过英文宣讲,对我而言是一次挑战。从建立逻辑框架、查阅资料文献、搜集素材数据,到制作PPT、拟定讲稿,对于宣讲经验值为零的我而言,都意味着不小的工作量。

准备过程中,我脑袋中总会浮现几个问题:我的逻辑是否足够清晰?我的论证是否足够严谨?外国师生能否准确get到我想传达的内容?在问题的轮番轰炸下,我对宣讲内容反复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治理经验无偏差地传递给国外听众。

生硬的政治宣讲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在国外更是如此。因此我想用数据和故事告诉大家中国发展取得了什么成就,以及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为了让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不仅准备了中国的“本土故事”,还准备了中国的“海外故事”,如在泰国随处可见的支付宝,是如何在泰国落地生根、逐渐普及的;不仅归纳了中国的发展成就,还在多个发展指标上进行国家间比较。为了降低听众的思考成本,在展示方式上我采用图形化的语言来传递信息、辅助解释。

两场宣讲

我最终将宣讲主题确定为“中国治理——以十三五规划为例”,分别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和印度索迈亚大学进行了两场宣讲,主要听众为两所大学的青年师生。

在宣讲过程中,我首先展示出上海在1900年、1994年、2010年和2016年的照片,介绍上海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因此引入宣讲的第一部分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我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谈起,介绍中国在工程和民生领域的创新发展成果,并从经济发展、人类发展、减贫成果、国际贸易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中国奇迹。

“是什么因素引起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我以一个问题引起在场听众的好奇心,并引出宣讲的第二部分内容——中国的治理经验。我以中国的政策过程为论述重点,介绍中国面临的治理难题,以“两脑”“两手”“两腿”作比,介绍中国在克服治理难题、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等方面的尝试和努力。接着,以十三五规划为例,我详述了关系中国发展方向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加深听众对于中国治理的印象。

在最后总结部分,我强调中国的五年规划治理体系是一个随着国家发展不断调适的体系,并以十九大报告提到的“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作结,强调五年规划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听完我的讲述,朱拉隆功大学机械工程系教师素叨忍不住发言。“如果你问我15年前、2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会说它非常落后,不过去年2次到访中国,感觉像换了一个世界。毫无疑问,中国在飞速发展。”

在印度,宣讲同样引起在场师生的极大关注,还有学生拿出笔记本细致地做着记录。其中一位来自商科的同学评价道:“这场宣讲太重要了,中印都是世界不容忽视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很需要这样的交流!”宣讲过后,不少同学希望我分享PPT,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发展经验。我将他们加为微信好友,并把PPT共享给大家,希望这份材料能消解当地媒体所塑造的刻板的中国形象,作为他们了解真实中国的入口和引子。

两场海外宣讲,站在“走出中国看中国”的角度,我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中国发展的成就和问题都应在放在历史和世界的维度去观察和分析,并从中发掘中学术自信和思想自信。走出国门,更能体会中国创业之艰辛与发展成就之宝贵,也让我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

此外,海外宣讲还让我感受到印泰大学生对于中国发展的极大热情,能够作为“讲解员”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我感到很荣幸。“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青年交往”青年是国家未来发展重任的承担者,青年之间的沟通交往是国家间互信合作的重要条件。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在对外交往中做好诠释中国的民间使者,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理念,让世界青年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作者简介

石智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2018年寒假,作为清华大学研究生骨干“知行计划”海外实践支队的成员,深入印度、泰国两国,调研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以及不同国家创新体系的异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