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一百九十一):江湖未老人先散。

在晚清宦海,袁世凯绝对是一个经验主义者,比那些理想主义者要更了解晚清的真实境况。但是,执掌北洋之后的袁世凯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似乎成为每一位庙堂掌舵人的必经之路。作为一个摸滚打爬数十年的宦海老油条,袁世凯一直希望以经验解决北洋面对的困境,然而真正的经验主义者,不会用黑白强弱来对分世界,袁世凯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概念,可以彻底地解决问题,只有不断质疑、相信、摧毁、重建,才能在曲折中不断接近这个混沌乱世的真相。袁世凯心里清楚,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坏人与好人之分,如果真的要两分,那么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他想要做一个好人,但是有些坏事,必须由他来做。

其后,当袁世凯在专权的道路上绝尘而去,他注不是一个好人。在一次与汪大燮闲聊时,袁世凯悲哀地发现,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对法律的不尊重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现在传到他的手上,根本无解,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答案。对英国君宪研究颇多的汪大燮,给袁世凯举了一个案例。夫妻矛盾,在娘家发生摩擦,丈夫对妻子大打出手,娘家人看不过一拥而上,姑爷慌乱中失手刺死了大舅子,浑身是伤的姑爷当天自首,县府遂判处无期,媳妇却不愿意,要去县府自焚,县府见状可哀,改判处死。姑爷的父亲也不答应了,要去省府服毒,上告于平政院。汪大燮认为双方还有两个孩子,属于家庭矛盾,遂也支持无期,不过媳妇一方天天去闹,非要偿命。

但是结果是维持无期,给予媳妇一方一大笔救助款善后,然而也足以一窥端倪,那就是民众对于规则的概念太过淡薄。如果说两千多年来还有伦理道德可以约束,那么同样会陷入一个悖论。比如孔子曾经很生气,因为一个父亲偷了羊,儿子去官府告发。在孔子看来,儿子都敢告老子的社会,已经不再是他向往的伦理纲常。问题也就在于只讲道德而没有规则,那么看似再秩序井然的国家,仍然是伪君子当道,堕落与伪善不过是一张纸的另一面。所以规则与制度,才是平衡与稳固的基石与保障,可悲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没人愿意遵守规则,袁世凯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条死胡同。

最终,袁世凯即使为北洋用尽名方,却仍发现每一条路,尽头都是一条死胡同。作为一名事无巨细、追求完美主义的处女座,即使是时任科长的周树人都曾亲自接见过,然而结果仍是感到窒息的绝望。就像农商部的丁文江所说:“太乱、太穷、太弱、太苦了。”黄远生曾问过袁世凯的心腹赵秉钧:“总统事必躬亲,不嫌琐碎而因小失大吗?”赵秉钧回答说:“这是总统做过十余年督抚的缘故,军兴后功将纷出,然有袁总统在,无人敢飞扬跋扈!”但是袁世凯注定不会成为名义上的好人,而且在其死后,功高震主的北洋群雄再无顾忌,天下真正陷入大乱,北洋也实亡于他死的那一年,而生前的袁世凯也知道专权是毒药,自由是良方,但是能做的只有饮鸠止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