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吳一龍教授:正如大家所知,近幾年肺癌診療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突出表現在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兩個方向。跨國公司當前在肺癌免疫治療領域佔領先機,如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即K藥的一線治療。

作者 | 腫瘤資訊

來源 | 腫瘤資訊

2019年4月20日,阿斯利康第二屆肺癌高峯論壇在上海盛大舉辦。【腫瘤資訊】特邀大會主席、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吳一龍教授就肺癌診療發展的新趨勢、新挑戰和新思路做一專訪。

腫瘤資訊:請您爲大家談一談近些年來肺癌診療領域發展的新趨勢。

吳一龍教授:正如大家所知,近幾年肺癌診療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突出表現在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兩個方向。

靶向治療的發展正在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向擴展。

在廣度方面,除了過往研究較多的EGFR、ALK靶點之外,近年來ROS1、cMET、BRAF等新的靶點也在不斷產出成果,這些新發現爲臨牀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深度方面,以EGFR通路爲例,目前除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靶向藥物之外,第四代藥物也在研究之中;同時,關於耐藥機制的探索也非常深入,以期在EGFR突變陽性肺癌患者中實現藥物更爲合理地使用。

此外,在治療的患者人羣上,正在由EGFR突變晚期患者不斷向早中期患者中拓展,並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績,包括輔助治療和新輔助治療。

綜上,靶向治療無論在深度方面還是廣度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

免疫治療具有兩個顯著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免疫治療在部分患者中療效卓越,確實可使一小部分患者獲得長期生存,甚至達到臨牀治癒,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這一比例佔15%~16%,在其他癌種中這一比例不盡相同;

第二個特點是免疫治療具有非常廣泛的癌譜適用性。這兩個特點使得關於免疫治療新藥的開發和研究非常火熱,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新的希望。

腫瘤資訊:面對肺癌領域的新形勢、新挑戰,應當如何尋求新的解決思路?

吳一龍教授:首先,我想從科學的角度來談談這個話題。由於中國的肺癌患者衆多,在臨牀實踐中,我們發現有非常多的用現有科學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這就需要我們用新的思路來探討。

舉個例子,我們最近遇到的一個病例,患者在使用第三代EGFR-TKI後,出現了C797S突變。C797S突變有順式和反式之分,且兩種突變對應的治療方案是不一樣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患者的C797S突變消失,我們又轉換了新的治療策略。這是一個典型的將基礎研究、轉化研究與臨牀診療實踐相結合的例子。

跨領域、多學科、研究與臨牀實踐的協作讓我們大大拓展了對肺癌本質的認知,這是新形勢下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我認爲未來會出現像“共享經濟”一樣的“共享科學”協作模式,即大家不斷地將新病例、新發現進行分享,通過彙總分析,產生新的規律和經驗,共同爲大家的研究和臨牀工作提供參考和依據。

此外,新形勢下國內外產業、學科、政策的變化,如中國醫改的深化、醫保政策在藥物可及性方面的加強等,使得如何用好這些變化,以更好地開展臨牀工作、研究工作,最廣泛地惠及患者,成爲所有臨牀醫生面臨的新挑戰。

腫瘤資訊:對於當前大家最爲關注的免疫治療,請您談一談當前的發展現狀、面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趨勢。

吳一龍教授:第一代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1/PD-L1單抗當前正處在激烈的羣雄並起階段。國際上已批准的PD-1/PD-L1抑制劑有6個,中國企業自主開發並獲批的有2個,同時還有30多個PD-1/PD-L1單抗產品處在臨牀開發階段。

肺癌作爲最大的瘤種,更是衆多PD-1/PD-L1單抗競逐的領域。跨國公司當前在肺癌免疫治療領域佔領先機,如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即K藥的一線治療;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即O藥的二線治療;以及阿斯利康I藥(Durvalumab)在局部晚期肺癌中的治療等。

從當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火如荼地發展中,我們也看到兩個顯著問題,同時這兩個問題也爲我們提示着未來的研究方向。

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免疫治療當前的有效人羣相對還較少,提示我們需要將有效人羣篩選出來。因而在未來一段時間,關於免疫治療生物標記物的研究將會更爲深入。我個人預測,將來我們將會通過多個生物標記物的綜合,而非某個單一的生物標記物,來預測免疫治療的預後、篩選免疫治療的有效人羣。

第二個問題是,當我們將一小部分有效的患者挑出來之後,剩下的大部分患者該怎麼辦呢?新的治療方法、新的聯合治療模式的探索,如免疫治療與化療、抗血管生成治療或靶向治療的聯合,以及新的通路與靶點藥物的探索,都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此外,關於免疫治療耐藥相關問題的研究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

腫瘤資訊:免疫治療產品衆多、適應證廣泛,那麼您如何看待當前討論較爲激烈的超適應症應用與合理用藥的問題呢?

吳一龍教授:2018年國家衛健委組織我們起草了《新型抗腫瘤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2018版)》。這裏的新型抗腫瘤藥物,主要包括有靶點的、可以進行精準治療的藥物,即靶向藥物,以及生物大分子藥物,即免疫治療藥物。之所以要制定和發佈這個指導原則,是因爲臨牀上有了較多的藥物選擇後,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如何讓醫生合理地、更好地選擇和使用藥物。

我們曾以爲所有的PD-1/PD-L1單抗藥物應該都是一樣的,曾經錯誤地認爲如果一個PD-1/PD-L1單抗拿到某個適應症後,那麼其他PD-1/PD-L1單抗藥物也可以用於這個適應症。然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每一個PD-1/PD-L1單抗藥物都有其獨特性,都是有差別的。

如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研究中,O藥在二線治療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在一線治療中卻失敗了;而K藥在一線治療中取得了成功。後續我們又看到非常多這樣的例子。

正是基於這種不同PD-1/PD-L1單抗是不一樣的認知,我們強調必須根據適應症來選擇藥物,即必須基於特定藥物在特定疾病領域開展的臨牀試驗的循證證據來選擇藥物。如果某個藥物並未開展此領域的研究,那麼我們是無法知道它的效果是怎樣的,就不可以用,這是我們應當遵循的核心原則。

當前,國家衛健委正在組織我們制訂新版本的藥物臨牀應用指導原則,並把藥物合理應用的監察、管理做爲非常重要的任務,以使醫生和患者的行爲都規範起來。

所以,在這裏我們要再強調一遍,從現在到未來的一段時間,我們必須根據適應症來選擇藥物,並進行合理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