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販子”在北京行話叫“拼縫兒的”,而上海人稱之爲“黃牛黨”,近年來上海方言還稱“打樁模子”,還有更形象的比喻把這類人稱之爲“票蟲兒”。

黃牛黨來源於上世紀公家發放糧票,有人倒賣,那個時期並不叫黃牛,只稱呼倒票人,到了21世紀出現倒賣火車票,景區旅遊票,演唱會票等,現在統一稱爲黃牛黨。

現在一說,“黃牛黨”大家都會明白說的是什麼人,但是爲什麼要這麼叫呢?

舊社會,拉車的都穿黃馬甲,所以老百姓都叫“黃牛”車,後來交通雖然漸漸發達,但是火車、汽車票都很難買到,拉車的車伕們因爲經常在火車站、汽車站跑,就和車站賣票的混熟,有的時候老百姓就找他們幫忙買票,車伕們也得到一定的小費,但不多,後來,一說買票老百姓就說找“黃牛”啊。其實“黃牛”們舊社會就有的,損害老百姓的利益。

還有一種可信的說法是牛有很多種,其中黃牛皮硬毛多,一年換兩次毛。所以黃牛黨是掙毛利的意思。加上黃牛在農村一般是肉用居多,不做苦力的,有偷閒的意思。所以黃牛黨被指做貶義。

“黨”是上海人在替社會現象分類時最慣用的概念系統。

“黃牛羣之騷然”的現象。“黃牛”是上海灘的特色已有兩個世紀的發展史了,昔日的“黃牛黨”,所從事的是被過度分化的中介行爲。就現象而言,它被定義爲“恃氣力或勢力,採購物資及票務憑證後高價出售以圖利”。

他們在解放前倒黃金,在文革時倒諸如縫紉機、自行車、電視機等各類票證。新世紀,“黃牛”行業有了更大的發展,開始倒大劇院戲票,倒熱線火車票,直至倒世界第一的磁懸浮票。想想,也是挺厲害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