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時代等級森嚴,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尊貴無比,而普通百姓則賤如草芥,地位低下。但是自從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吼聲拉開農民起義的序幕後。兩者之間的地位輪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一次。每當皇帝昏庸、天災不斷、貪腐苛政、民不聊生的時候,往往都會有農民起義的事情發生。縱觀中華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起義中,最早起義的人往往很難成功,但是在他們之後起義的人卻偏偏能夠成事,不信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幾次歷史上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劇照

首先我們先說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當時的秦二世昏聵無能,任用趙高等小人,再加上嚴苛的刑罰,導致天下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陳勝、吳廣因爲大雨耽擱了服役日期的緣故。在大澤鄉打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揭竿而起,吹響了歷史上農民起義的第一聲號角,成爲了歷史上第一個喫螃蟹的人。但是,真正的螃蟹肉他們並沒有喫到,反倒是在他們之後起兵的劉邦喫到了螃蟹肉,成功推翻了秦朝,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

劉邦劇照

其次,我們再說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劉邦建立的漢朝在經歷了東、西兩漢前後四百多年的歲月,走到東漢末年的時候,同樣上演了秦朝末年的一幕。皇帝昏庸無能,只知道玩樂。朝廷之內外戚宦官把持朝政,朝廷之外地方豪強兼併土地,再加上天災不斷,百姓苦不堪言。最終鉅鹿人張角、張寶兄弟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動了黃巾軍起義。但是最先起義的他們也沒有成功,反倒是讓後來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實際上只是個織蓆販履之徒的劉備成功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摘取了果實。

劉備劇照

最後,我們再說元朝末的紅巾軍起義。當時最先起義的人是韓山童、劉福通。他們頭裹紅巾,打出“以明鬥暗”的口號,帶領農民最先發起了紅巾軍起義,但是最先起義的他們也沒有成功,反倒是後來的朱元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劇照

不僅如此,唐朝末年的起義,最先起義的人是王仙芝,但最終成事的卻是後來的黃巢。明朝末年最先起義的人是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等人,但是,最終成功的卻是後來的李自成、張獻忠等人。

李自成劇照

從上面這例子,我們不難看出這麼一個規律,那就是歷代農民起義,最早起義的人很難成功,但是後來者卻往往能成事,這是爲什麼呢?小編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最先起義的人,承受的往往是前朝的所有怒火,他們爲了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往往要殺雞儆猴,所以自然被當成重點剿滅的對象。朝廷會將最精銳的軍隊調派過來對他們進行不遺餘力的絞殺,他們所承受的壓力自然就大,往往還沒成事就被剿滅了。由於朝廷的兵力大部分都被前者吸引過去,所以後來者所承受的攻擊和壓力自然就相對較少。因此可以贏得一個非常難得的發展壯大的時間和空間。這也是朱元璋九字方略中“緩稱王”的最好詮釋。

朱元璋劇照

其次就是最先起義的人,幾乎是白手起家,實力比較弱小。不管是兵源也好,還是統兵的將領以及運籌帷幄的謀士也罷,都是極其稀少的。而且最先起義的沒有多少經驗,就如同一個創建不久的公司一樣,不僅缺乏各種資源,還沒有可供參考的經驗。很容易就被其他對手滅掉。後來者就不一樣,他除了不斷地借鑑前者的經驗外,還在人才、兵源、糧草、民心等方面都積攢了更多資本,正如劉備一樣,經過不斷積累和發展壯大,手下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是應有盡有,可謂是人才濟濟。有了足以爭雄天下的資本,在與敵人對抗時往往能更容易成功。

劉備、諸葛亮劇照

再次就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儘管前朝可能已經腐朽不堪,但是有着前世帝王幾百年的積累,她依舊還是一個龐然大物,餘威尚存。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她的底蘊猶在,儘管將死,但是他隨時可能迴光返照狠狠咬住對方一口,做最後的掙扎,而最先起義的人往往很不幸的成爲她的頭號對象。經過前者的消耗,後來者再次跟她對決時,往往已經到了她最虛弱的時候,正如一堵快要倒的牆,經過第一波大浪後已經搖搖欲墜,後來者只要在衝上一波,她自然也就倒塌了。

關羽劇照

最後就是領導人的謀略和領導能力以及運氣。一個人的能力和他的氣場,對他能不能成功是有很大影響的。你的能力強,在加上上天的眷顧,你就有可能笑到最後,成爲真命天子。這也就是爲什麼同樣是喫螃蟹,有的人不但喫不到肉,反被螃蟹夾得鮮血直流最終失敗,而有的人卻能喫上螃蟹肉最終成就帝王大業的原因。各位覺得呢?小編分析的也肯定還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積極在評論區補充發表你的看法。如果您喜歡請點關注,往期內容更精彩喲!

(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