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时代等级森严,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尊贵无比,而普通百姓则贱如草芥,地位低下。但是自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吼声拉开农民起义的序幕后。两者之间的地位轮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一次。每当皇帝昏庸、天灾不断、贪腐苛政、民不聊生的时候,往往都会有农民起义的事情发生。纵观中华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起义中,最早起义的人往往很难成功,但是在他们之后起义的人却偏偏能够成事,不信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几次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剧照

首先我们先说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当时的秦二世昏聩无能,任用赵高等小人,再加上严苛的刑罚,导致天下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耽搁了服役日期的缘故。在大泽乡打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揭竿而起,吹响了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第一声号角,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真正的螃蟹肉他们并没有吃到,反倒是在他们之后起兵的刘邦吃到了螃蟹肉,成功推翻了秦朝,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剧照

其次,我们再说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刘邦建立的汉朝在经历了东、西两汉前后四百多年的岁月,走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同样上演了秦朝末年的一幕。皇帝昏庸无能,只知道玩乐。朝廷之内外戚宦官把持朝政,朝廷之外地方豪强兼并土地,再加上天灾不断,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巨鹿人张角、张宝兄弟打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黄巾军起义。但是最先起义的他们也没有成功,反倒是让后来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实际上只是个织席贩履之徒的刘备成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摘取了果实。

刘备剧照

最后,我们再说元朝末的红巾军起义。当时最先起义的人是韩山童、刘福通。他们头裹红巾,打出“以明斗暗”的口号,带领农民最先发起了红巾军起义,但是最先起义的他们也没有成功,反倒是后来的朱元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剧照

不仅如此,唐朝末年的起义,最先起义的人是王仙芝,但最终成事的却是后来的黄巢。明朝末年最先起义的人是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等人,但是,最终成功的却是后来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

李自成剧照

从上面这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这么一个规律,那就是历代农民起义,最早起义的人很难成功,但是后来者却往往能成事,这是为什么呢?小编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最先起义的人,承受的往往是前朝的所有怒火,他们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往往要杀鸡儆猴,所以自然被当成重点剿灭的对象。朝廷会将最精锐的军队调派过来对他们进行不遗余力的绞杀,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自然就大,往往还没成事就被剿灭了。由于朝廷的兵力大部分都被前者吸引过去,所以后来者所承受的攻击和压力自然就相对较少。因此可以赢得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壮大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朱元璋九字方略中“缓称王”的最好诠释。

朱元璋剧照

其次就是最先起义的人,几乎是白手起家,实力比较弱小。不管是兵源也好,还是统兵的将领以及运筹帷幄的谋士也罢,都是极其稀少的。而且最先起义的没有多少经验,就如同一个创建不久的公司一样,不仅缺乏各种资源,还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很容易就被其他对手灭掉。后来者就不一样,他除了不断地借鉴前者的经验外,还在人才、兵源、粮草、民心等方面都积攒了更多资本,正如刘备一样,经过不断积累和发展壮大,手下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应有尽有,可谓是人才济济。有了足以争雄天下的资本,在与敌人对抗时往往能更容易成功。

刘备、诸葛亮剧照

再次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前朝可能已经腐朽不堪,但是有着前世帝王几百年的积累,她依旧还是一个庞然大物,余威尚存。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她的底蕴犹在,尽管将死,但是他随时可能回光返照狠狠咬住对方一口,做最后的挣扎,而最先起义的人往往很不幸的成为她的头号对象。经过前者的消耗,后来者再次跟她对决时,往往已经到了她最虚弱的时候,正如一堵快要倒的墙,经过第一波大浪后已经摇摇欲坠,后来者只要在冲上一波,她自然也就倒塌了。

关羽剧照

最后就是领导人的谋略和领导能力以及运气。一个人的能力和他的气场,对他能不能成功是有很大影响的。你的能力强,在加上上天的眷顾,你就有可能笑到最后,成为真命天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是吃螃蟹,有的人不但吃不到肉,反被螃蟹夹得鲜血直流最终失败,而有的人却能吃上螃蟹肉最终成就帝王大业的原因。各位觉得呢?小编分析的也肯定还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积极在评论区补充发表你的看法。如果您喜欢请点关注,往期内容更精彩哟!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