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是历史上非常繁华的一段时期,那你知道唐朝时期的人的衣食住行都是什么样的吗?

  如果来到唐朝的长安,你会看到很多让你惊叹的场面哦!

  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

  他乡来客会聚忙

  每天,当承天门的鼓声响起,明德门就会缓缓打开,城外的唐朝百姓、西域胡商、各国使节开始陆陆续续进入长安城。

  走在宽阔的朱雀大街上,你很有可能看到高鼻深目,头戴高高尖顶帽子,身穿大翻领服装的胡商,他们通过丝绸之路,带来了很多异域珍品,比如象牙、犀角、玛瑙、琥珀、金精(一种白色宝石)以及各种玻璃器皿。

  看到胡商你或许还能保持镇定,但看到下面的人,你可千万要淡定哦:有皮肤黝黑、头发卷曲的昆仑奴,据传他们是从印度群岛输入的奴隶;还有身材特别矮小的一类人,是康国(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一带)等地进贡的侏儒。总之,在长安城里你会看到很多极富异域特色的他乡来客。

  服饰妆容效胡姬

  走在朱雀大街上,不仅能看到奇装异服的外族人,还能看到时尚的唐代美人。

  你会看见一些贵族妇女骑着马出现在街上,这马可能是由新罗国(古代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贡献的“果下马”,是专供贵族赏玩骑乘的小马。妇女头上戴着“幂篱”,“幂篱”原是西北少数民族妇女服饰、最初是吐谷浑族流行的一种妇女戴的巾帽,宽檐、斗笠状,帽檐上垂下长长的面纱,把全身都遮住。

  除了帽子,唐代美人在其他方面也在追逐时尚:服饰方面还包括,波斯(今伊朗)的缯帛大帔、吐火罗的长裙帽、回纥的小腰身装,都曾在不同时期内流行。化妆方面,因受吐蕃影响,唐元和年间妇女们开始流行时世妆——“腮不施朱面无粉”,两腮不涂红脂,脸上也不涂粉;画倒八字眉,涂“乌唇”。

  《簪花仕女图》(局部),辽宁博物馆藏,画中女子画着当时流行的倒八字眉

  异域美食尝不尽

  来到长安,你千万不要错过品尝胡食的机会。

  在唐代的胡食中,最常见的首推胡饼毕罗。胡饼种类很多,有素饼、油饼、肉饼、芝麻饼等,还有一种“古楼子”,是肉胡饼中的大块头。“古楼子”的做法是把一斤羊肉均匀地分布在一张大胡饼上,在饼和羊肉中间加入调味品胡椒和豆豉,再用油酥滋润,然后放入炉中烘烤,出炉后就可以吃了。胡饼受到汉族人士的广泛喜爱,著名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的时候,准备的海粮中就有两车胡饼。

  除了胡饼,另一种带馅的面食毕罗也很受欢迎,是一种有馅的面食,可蒸可烤,类似今天的包子。

  如果你不想吃面食,而想吃菜的话,那推荐你尝尝唐代新引进的蔬菜,唐代通过尼波罗国(今尼泊尔)引进的波棱菜、酢菜、胡芹浑提葱等,都很受欢迎。

  胡饼是一种类似馕的烤制干粮,种类和花样繁多

  燕乐胡舞醉长安

  生活在长安,你的娱乐生活绝对会很丰富,没事的时候,听听胡乐,看看胡舞,或者围观幻术表演,别提有多惬意了!

  音乐方面,唐朝的燕乐在隋朝九部乐的基础上形成了十部乐,分别是:燕乐、清商乐(汉魏以来的传统旧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唐人按照配乐风格将舞蹈分为健舞、软舞两类,唐代最流行的健舞如胡旋、柘枝、胡腾等,都源于中亚。

  此外,你还能看到惊险刺激的幻术表演,表演者能吐火,能在刀锋上跳舞,甚至能让枯树开花。如果你胆子小,有些幻术你还是少看为妙,如天竺艺人表演的以刀自刺的幻术,颇有自残的嫌疑。

  《舞乐图》,是位于敦煌石窟220窟的壁画,图中心的两对舞伎随着音乐在小圆毯上旋转腾跃,跳的应该就是西域的胡旋舞或胡腾舞

  外来马球战亦酣

  在唐代,上流社会流行一种体育运动——击鞠,也就是打马球。这种运动的起源尚有争议,一说是来自波斯,古称“波斯球”或“波罗球”。

  打球时,运动员骑着马以杖击球,球仅如拳头大小,轻而坚韧,中心挖空,外边还涂上颜色。长安城内修筑了很多马球场,不仅居住区有,就连大明宫里也有。球场讲究平滑,以便球能快速移动,马儿能快速奔跑,所以有经济实力的打球爱好者,会用油来浇筑地面。

  胡人打马球图壁画,唐(618—90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画面展现的是双骑争球的精彩片段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为唐朝的繁华富庶感到惊讶,为这里的“国际范儿”和“时尚范儿”惊呆?

  撰文/梁琴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