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物联网,近两年来,这个名词频繁出现在新闻里。简单解释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现在,科学家们要弄一个“动物互联网”,这又是个什么东西?怎样把动物连成网?连成网目的是什么?

原来科学家是想用它来追踪地球上的动物们。比如鸟类、海龟、蝙蝠以及昆虫等等。追踪动物的方法有很多,这个算比较新颖的了。

怎么做到的呢?这个项目是跟国际空间站合作的,其实就是一个通过卫星建造的动物互联网。

研究人员会给动物戴上带有微型传感器的标签,标签会把数据发给空间站里的计算机,然后传送到一个智能的中央数据库。

今年 2 月,德国研究人员用联盟号火箭向国际空间站(ISS)发送了三条重 200 公斤天线。这些天线会接入空间站的电脑。

科学家在消声实验室测试天线

目前,德国的研究员已经制作出了小标签,标签里带有 GPS 接收器,3D 加速计以及温度,湿度,压力,高度和心率传感器。

标签还配备了太阳能电池板和可充电电池。最小的标签重达 2.5 克,但考虑到一些昆虫体积比较小,所以研究员正研究怎么把标签变得更小。

那么为什么要用这种办法追踪动物呢?你别说,这个“动物互联网”是相当厉害的。它可以收集到巨额动物信息,组建全球动物种群分布网。

根据这些数据科学家能很容易追踪到动物的生存现状,包括族群数量、生存条件、死亡原因、威胁因素等等。

更厉害的是,有了这个网络,偷猎者将无所遁形。目前,很多珍贵物种因无耻的偷猎之徒而濒临灭绝,虽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也加强了人力监管,但是狡猾的偷猎者还是有办法得逞。而如果使用这种追踪办法,偷猎者再也不能那么嚣张了。

除此之外,该系统能帮助科学家找到埃博拉病毒和禽流感等疾病的起源和传播过程,了解气候变化并预测自然灾害。因为大量证据表明动物可以预测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

这个系统将在今年 8 月开始测试,目前,俄罗斯队正在测试国际空间站上的计算机系统并安装天线。

其实利用卫星进行动物追踪的方法已经不新鲜了。2014 年 3 月,湖南环球信士科技有限公司将其研发的国内首款用于鸟类追踪的太阳能信号发射器,安装在一只命名为“魏鹏 8 号”的白尾海雕飞向北冰洋繁殖地。

近 3 年来,“魏鹏 8 号”在北冰洋繁殖地至我国东北越冬地之间来回迁徙,飞行里程达 4 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多,环球信士鸟类追踪器记录了白尾海雕活动的 14,588 个数据。

16 年 12 月 8 日,“魏鹏 8 号”携带的追踪器发回数据出现异常,后在“魏鹏 8 号”科研人员、志愿者和警方等努力下,及时找回受伤的“魏鹏 8 号”。

经救助伤愈后,去年 1 月,著名鸟类科学家、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研究室教授周海翔再次将戴上追踪器的“魏鹏 8 号”放飞。

湖南环球信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立波说:“当一只鸟或者一头兽带上追踪器,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到它觅食、求偶、产卵(仔)等过程,可以为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研究和野生动物保护提供大量的科学数据,构建一个以科学研究与保护为目标的野生动物物联网”。

2012 年,周立波与一群高校博士创客志同道合,一起投入鸟类追踪器的研发。如今环球信士成为专注于野生动物追踪技术研发、生产及数据服务的公司。

该公司已拥有 10 多项动物卫星追踪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和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该公司的产品已出口到中东和非洲。

一家深圳公司还研发了一种专门针对牛羊等动物户外使用的 GPS 定位追踪器,它主要是利用 GPS 卫星定位终端对远程目标准确定位、实时追踪、防丢防盗。

可通过手机 APP、电脑、ipad 等电子设备随时随地查询目标位置,并可实时跟踪目标移动方向。

这种定位器可以针对牛、羊、马、骆驼等动物在户外使用,对于养殖户来说,不仅解决了他们时刻担心丢失或者被盗的问题,还能为智能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但是以上所说的定位器只能片面追踪动物种群,而无法做到构建全面“动物互联网”,所以这个最新研究的系统还是很让人期待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