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物聯網,近兩年來,這個名詞頻繁出現在新聞裏。簡單解釋就是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

現在,科學家們要弄一個“動物互聯網”,這又是個什麼東西?怎樣把動物連成網?連成網目的是什麼?

原來科學家是想用它來追蹤地球上的動物們。比如鳥類、海龜、蝙蝠以及昆蟲等等。追蹤動物的方法有很多,這個算比較新穎的了。

怎麼做到的呢?這個項目是跟國際空間站合作的,其實就是一個通過衛星建造的動物互聯網。

研究人員會給動物戴上帶有微型傳感器的標籤,標籤會把數據發給空間站裏的計算機,然後傳送到一個智能的中央數據庫。

今年 2 月,德國研究人員用聯盟號火箭向國際空間站(ISS)發送了三條重 200 公斤天線。這些天線會接入空間站的電腦。

科學家在消聲實驗室測試天線

目前,德國的研究員已經制作出了小標籤,標籤裏帶有 GPS 接收器,3D 加速計以及溫度,溼度,壓力,高度和心率傳感器。

標籤還配備了太陽能電池板和可充電電池。最小的標籤重達 2.5 克,但考慮到一些昆蟲體積比較小,所以研究員正研究怎麼把標籤變得更小。

那麼爲什麼要用這種辦法追蹤動物呢?你別說,這個“動物互聯網”是相當厲害的。它可以收集到鉅額動物信息,組建全球動物種羣分佈網。

根據這些數據科學家能很容易追蹤到動物的生存現狀,包括族羣數量、生存條件、死亡原因、威脅因素等等。

更厲害的是,有了這個網絡,偷獵者將無所遁形。目前,很多珍貴物種因無恥的偷獵之徒而瀕臨滅絕,雖然建立了自然保護區,也加強了人力監管,但是狡猾的偷獵者還是有辦法得逞。而如果使用這種追蹤辦法,偷獵者再也不能那麼囂張了。

除此之外,該系統能幫助科學家找到埃博拉病毒和禽流感等疾病的起源和傳播過程,瞭解氣候變化並預測自然災害。因爲大量證據表明動物可以預測地震,火山爆發和海嘯。

這個系統將在今年 8 月開始測試,目前,俄羅斯隊正在測試國際空間站上的計算機系統並安裝天線。

其實利用衛星進行動物追蹤的方法已經不新鮮了。2014 年 3 月,湖南環球信士科技有限公司將其研發的國內首款用於鳥類追蹤的太陽能信號發射器,安裝在一隻命名爲“魏鵬 8 號”的白尾海雕飛向北冰洋繁殖地。

近 3 年來,“魏鵬 8 號”在北冰洋繁殖地至我國東北越冬地之間來回遷徙,飛行里程達 4 萬多公里,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多,環球信士鳥類追蹤器記錄了白尾海雕活動的 14,588 個數據。

16 年 12 月 8 日,“魏鵬 8 號”攜帶的追蹤器發回數據出現異常,後在“魏鵬 8 號”科研人員、志願者和警方等努力下,及時找回受傷的“魏鵬 8 號”。

經救助傷愈後,去年 1 月,著名鳥類科學家、瀋陽理工大學生態研究室教授周海翔再次將戴上追蹤器的“魏鵬 8 號”放飛。

湖南環球信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立波說:“當一隻鳥或者一頭獸帶上追蹤器,我們可以及時瞭解到它覓食、求偶、產卵(仔)等過程,可以爲野生動物生活習性研究和野生動物保護提供大量的科學數據,構建一個以科學研究與保護爲目標的野生動物物聯網”。

2012 年,周立波與一羣高校博士創客志同道合,一起投入鳥類追蹤器的研發。如今環球信士成爲專注於野生動物追蹤技術研發、生產及數據服務的公司。

該公司已擁有 10 多項動物衛星追蹤核心技術的發明專利和一項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成果,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主導產品市場佔有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同時,該公司的產品已出口到中東和非洲。

一家深圳公司還研發了一種專門針對牛羊等動物戶外使用的 GPS 定位追蹤器,它主要是利用 GPS 衛星定位終端對遠程目標準確定位、實時追蹤、防丟防盜。

可通過手機 APP、電腦、ipad 等電子設備隨時隨地查詢目標位置,並可實時跟蹤目標移動方向。

這種定位器可以針對牛、羊、馬、駱駝等動物在戶外使用,對於養殖戶來說,不僅解決了他們時刻擔心丟失或者被盜的問題,還能爲智能養殖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

但是以上所說的定位器只能片面追蹤動物種羣,而無法做到構建全面“動物互聯網”,所以這個最新研究的系統還是很讓人期待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