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謂HIFI是充分利用器材雙聲道再現音樂會或者錄音現場的真實聽覺效果。由於家庭影院也就是AV系統存在諸多的失真(包括無法避免的和人爲刻意加入的),因此不符合HIFI“簡潔至上”和“原汁原味”精神,不屬於HIFI發燒的範疇。

發燒也分發燒也分器材發燒與音樂發燒:器材發燒者,聽什麼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器材對聲頻地再現能力(甚至是超音頻頻段),他們能對整個交響樂無動於衷,卻熱衷於捕捉一張樂譜落地的聲音。而音樂發燒友則不同,他們對器材的要求適可而止,而對音樂的品位與素質要求甚高,要知道,有很多模擬時代經典的錄音,其信噪比遠遠未達到器材發燒友的要求,但是,大師們演繹的音樂,早已經使信噪比變得不重要了。

二、計算機的音響和耳機,如今計算機音響的利潤空間很大,高檔耳機更是如此,音響商瞄準了這一塊,通過各種努力希望能夠滿足對音響效果沒有太大太苛刻追求的朋友們,事實上他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漫步者之類的音箱和森海塞爾耳機就是這樣。但是計算機音箱和耳機由於箱體空間、喇叭單元口徑、功率儲備、音源的前置放大質量、以及聽音空間和環境的限制,目前還不可能達到HIFI的基本要求,也不可能達到家庭影院的一般效果,因此計算機音響就目前形勢來說,還代替不了HIFI和家庭影院。

而耳機完全排除了對音樂參與感受,除耳朵之外的身體骨骼部分的感受,這是耳機的的最大弱點,聽衆對音樂的感受除了耳朵,其實還包括了肌肉骨骼和胸部腹部的感受,尤其是低頻部分,甚至可以延伸到次聲頻段。不少音樂中含有豐富的低頻(80-150HZ)、極低頻(20-80HZ)、次聲頻(20HZ以下),這個通過示波器可以觀察到,雖然人們的耳朵一般只可以聽到聲波頻段,但是由於身體骨骼部分參與感受,尤其是某些號稱考音響低頻表現力的所謂發燒碟(如《一意孤行》、《悲情城市》、《阿姐鼓》、《天唱》和《天問》等等,再如《真實謊言》中的核爆炸聲音,和《壯志凌雲》中飛機的起飛聲音等等),我們才能感到這種音樂的極其豐富的內容和極其震撼的效果。

一段音樂由很多單樂器共同演奏,各種樂器構成的響度範圍非常寬,頻率也很寬,在現場比如音樂會,我們仔細聆聽,可以一一聽出,原因就是再大的聲壓和再細微的聲壓,我們的耳朵的高靈敏度都可以分辨,HIFI器材就有能力再現這種很宏大很複雜也很細微的聽覺場景。反過來計算機音響可以嗎?上文說過,計算機音箱由於箱體空間、喇叭單元口徑、功率儲備、音源的前置放大質量、以及聽音空間和環境的限制,勢必在空間解析力,聲壓範圍、空間音像定位,低頻再現(包括爆棚)等諸多技術指標上處於無可奈何的狀況。無法給你提供那麼宏大那麼複雜那麼細微那麼準確的音樂效果和音樂形象。刻薄一點說,計算機音響只能給聽衆提供缺胳膊少腿、沒細節可品、沒音像定位、毫無風格可言、在爆棚時嚴重失真的粗泛的單調的音樂。在這一點上,家庭影院比計算機音響強多了。

三、總是保持一種對音樂大師們和高雅音樂的敬畏和虔誠,在聽HIFI之前,必先熄燈、關機、靜神端坐,心不旁顧,眼不旁視,認真的聆聽音樂的每一個我能感到的細節和變化,最大可能的領會音樂的內涵和外延,達到與大師們在心靈上的溝通和交融。從不用計算機音箱或者是耳機來聽這類極品發燒音樂,以免破壞了這種效果。某些發燒天碟,在HIFI和計算機音響上重放,簡直是雲泥之別,風馬牛不相及的區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用計算機音響來重放這類發燒天碟,是對天籟之聲的褻瀆和糟蹋。

四、現階段很多人都說自己是發燒友,尤其是中學生大學生,他們喜歡音樂,不太講究技術指標和質量,走到哪裏都在聽MP3,並隨之感動和扭動,他們滿足於他們的計算機音響,滿足於他們的幾十元百把元一副的耳機,我不認爲他們不是發燒友,只是由於硬件和環境的缺乏,如果有這些條件的支持,他們也會對硬件的追求如癡如醉,我把他們歸納於精神發燒友,不知道是否合理?

有人曾說,現在是發燒逐漸消亡的時代,也許,他們並不理解,發燒是一種心態,無論社會如何變遷,只要有人,發燒就會存在,歷久彌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