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总爱把每个朝代中一个时期几个有重大影响的书法家,多退少补地凑成为“四大家”。清朝的乾隆、嘉庆年间,也有翁、刘、梁、王“四大家”,这样每个朝代轮下来,简直成了截鹤续凫八股文似的形式主义,无益于后人对于当时书坛真正意义上的认识。

由于四家中翁方纲是讲究笔笔要有来历的守旧派, 在书法上可以说是无所建树,因此这里且就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乾嘉书坛三家村”,进行讨论。刘墉(公元1719——1834年),字崇如,号石庵,谥文清,山东诸城人。在仕途上,他以乾隆进土的资格,从编修直做到吏部尚书、 体仁阁大学士的高位。他的书法起初学赵子昂,写得珠圆玉润,好比美女簪花,富有媚趣;中年以后扩大视界,泛学各家,笔力变得雄健,气势转向堂皇;晚年则用墨浓重而神情平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有人认为他的书法写得肉多骨少,不免太肥;但也有认为,这正是他书法精华蕴蓄、劲气内敛而超过别人的地方,就好比包罗万象的太极,使人难测高深,所以应当“推为一代书家之冠”。

在他的《石庵诗集》中,载有一首论述苏轼、黄庭坚书法的诗说:“苏黄佳气本天真,姑射丰姿不染尘。笔软墨丰皆人妙,无穷机轴出清新。”可见在书法上,他是推崇天真清新气息、笔软墨丰形姿的。我们要是用这把尺子去衡量他自成一格的《自书诗卷》等书法,就不难理解他变古出新,以及在清朝乾嘉年间书坛上所占的地位了。据说,他的妻子黄氏也写得一手好字,平时学他书法惟妙惟肖,尤其是小楷,几乎使人无从分辨。因此,当刘墉晚年应接不暇时,那小楷的作品,就有好大一部分出于黄氏的代笔了。 梁同书(公元1723——1815年)也是一个很有见解的书法家。他字元颖,号山舟,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书法早年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学米芾,晚年则变化体格,出于自然。他主张写字要用长锋羊毫,认为这样可以清纯舒徐,又主张帖要活看,不必死临。平常人家向他求字,他总是有求必应;可是地方官求他写字,却一搁就是几年。原来,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虽然乾隆皇帝曾经特赐他参加殿试,成为进士,后来还挂了个侍讲学土的头衔,可是他却倦于官场应酬。不仅如此,他还从不亲近女色,不在家里设宴招待客人,人家请他吃饭,他也从来不去赴宴。这种淡泊的性格表现到书法中的,也就自然是满纸的疏疏朗朗,平静而不做作了。 “三家村”中的王文治(公元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因为曾经中过探花,且平时写字喜欢用淡墨表现潇酒的风神,和喜用浓墨的刘墉截然相反,所以当时人们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说法。由于他的书法写得淡而有味,和他的诗一样,充满着佛家清虚超脱的禅理,所以当乾隆老子在杭州寺庙看到他的书法后,竟赏识得赞不绝口,-连嚷着要召见他。清朝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说,王文治的书法秀逸天成,得董其昌的神髓,和钱塘梁同书齐名,可是梁同书却总是认为,自己的书法及不上王文治。

以上“三家村”外,这一时期的书法名家还有袁枚、姚鼐、黄易、奚冈、查升、梁咸、孙星行等。不过因为“三家村”的书法已经在当时的书坛上占有统治的地位,所以这些书家的影响也就并不太大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