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書法史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人們總愛把每個朝代中一個時期幾個有重大影響的書法家,多退少補地湊成爲“四大家”。清朝的乾隆、嘉慶年間,也有翁、劉、梁、王“四大家”,這樣每個朝代輪下來,簡直成了截鶴續鳧八股文似的形式主義,無益於後人對於當時書壇真正意義上的認識。

由於四家中翁方綱是講究筆筆要有來歷的守舊派, 在書法上可以說是無所建樹,因此這裏且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乾嘉書壇三家村”,進行討論。劉墉(公元1719——1834年),字崇如,號石庵,諡文清,山東諸城人。在仕途上,他以乾隆進土的資格,從編修直做到吏部尚書、 體仁閣大學士的高位。他的書法起初學趙子昂,寫得珠圓玉潤,好比美女簪花,富有媚趣;中年以後擴大視界,泛學各家,筆力變得雄健,氣勢轉向堂皇;晚年則用墨濃重而神情平淡,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有人認爲他的書法寫得肉多骨少,不免太肥;但也有認爲,這正是他書法精華蘊蓄、勁氣內斂而超過別人的地方,就好比包羅萬象的太極,使人難測高深,所以應當“推爲一代書家之冠”。

在他的《石庵詩集》中,載有一首論述蘇軾、黃庭堅書法的詩說:“蘇黃佳氣本天真,姑射丰姿不染塵。筆軟墨豐皆人妙,無窮機軸出清新。”可見在書法上,他是推崇天真清新氣息、筆軟墨豐形姿的。我們要是用這把尺子去衡量他自成一格的《自書詩卷》等書法,就不難理解他變古出新,以及在清朝乾嘉年間書壇上所佔的地位了。據說,他的妻子黃氏也寫得一手好字,平時學他書法惟妙惟肖,尤其是小楷,幾乎使人無從分辨。因此,當劉墉晚年應接不暇時,那小楷的作品,就有好大一部分出於黃氏的代筆了。 梁同書(公元1723——1815年)也是一個很有見解的書法家。他字元穎,號山舟,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書法早年學顏真卿、柳公權,中年學米芾,晚年則變化體格,出於自然。他主張寫字要用長鋒羊毫,認爲這樣可以清純舒徐,又主張帖要活看,不必死臨。平常人家向他求字,他總是有求必應;可是地方官求他寫字,卻一擱就是幾年。原來,他是個淡泊名利的人,雖然乾隆皇帝曾經特賜他參加殿試,成爲進士,後來還掛了個侍講學土的頭銜,可是他卻倦於官場應酬。不僅如此,他還從不親近女色,不在家裏設宴招待客人,人家請他喫飯,他也從來不去赴宴。這種淡泊的性格表現到書法中的,也就自然是滿紙的疏疏朗朗,平靜而不做作了。 “三家村”中的王文治(公元1730——1802年),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因爲曾經中過探花,且平時寫字喜歡用淡墨表現瀟酒的風神,和喜用濃墨的劉墉截然相反,所以當時人們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的說法。由於他的書法寫得淡而有味,和他的詩一樣,充滿着佛家清虛超脫的禪理,所以當乾隆老子在杭州寺廟看到他的書法後,竟賞識得讚不絕口,-連嚷着要召見他。清朝吳修《昭代尺牘小傳》說,王文治的書法秀逸天成,得董其昌的神髓,和錢塘梁同書齊名,可是梁同書卻總是認爲,自己的書法及不上王文治。

以上“三家村”外,這一時期的書法名家還有袁枚、姚鼐、黃易、奚岡、查升、梁鹹、孫星行等。不過因爲“三家村”的書法已經在當時的書壇上佔有統治的地位,所以這些書家的影響也就並不太大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